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预测因子。方法:全面检索PubMed、Springer、Elsevier-SDOL、EMbase、SSCI、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1月发表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研究文献。利用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质量准则评价文献质量,运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研究,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2 423例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总体发生率为20.5%(95%CI:18.5~22.7)。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经心尖途径、早期手术经验不足、瓣膜栓塞或需要置入第2个瓣膜、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手术时间、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总体发生率高达20.5%,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当针对其预测因子进行早期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A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B组). 结果 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及ST段压低STAVL>ST I A组显著高于B组(均P<0.05);ST段抬高STⅢ0.1 mV 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胸前导联V1~6ST段压低患者中,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显著高于胸前导联V1~6ST段无压低者(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A组[(51±14)%]显著低于B组[(57±10)%](P<0.05);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总的住院病死率6%,均为A组,但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住院病死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者中心源性休克占83.3%. 结论 心电图Ⅲ、Ⅱ、I、AVL、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病变,RCA闭塞所致下壁心肌梗死LVEF低于LCX闭塞者,心源性休克为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小檗碱(Berberine)对压力负荷所致大鼠心肌肥厚模型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主动脉缩窄术构建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模型+小檗碱组,另外将假结扎主动脉的8只大鼠入组假手术组。术后4周,利用心脏超声测定大鼠的心功能指标;HE、Masson及TUNEL染色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心肌细胞大小、心脏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等指标;同时使用RT-q PCR法检测左室心肌组织心房利钠因子(ANP)m 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指标Bip/GRP78和CHOP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可明显改善主动脉缩窄所致的心功能紊乱,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大小(P<0.05)、心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比率(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小檗碱治疗可明显降低长期压力超负荷所致的内质网应激相关指标Bip/GRP78和CHOP的表达的增加(P<0.05)。结论 :小檗碱可显著改善压力超负荷所致的心肌肥厚及心功能紊乱,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肥厚型心肌起保护作用,且此种心脏保护性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压力负荷所致的内质网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6个月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01之前公布随访数据的DES置入后≤6个月对比≥12个月DAPT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PubM 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动检索国内外相关心血管会议记录,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15 378例患者,术后接受DAPT治疗≤6个月为7 672例(≤6个月DAPT组),≥12个月为7 706例(≥12个月DAPT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12个月DAPT组相比,≤6个月DAPT组可有效降低主要出血(比值比=0.58,95%可信区间:0.37~0.91,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全因死亡(比值比=0.90,95%可信区间:0.73~1.11,P=0.314)、心原性死亡(比值比=0.93,95%可信区间:0.70~1.24,P=0.617)、心肌梗死(比值比=1.13,95%可信区间:0.91~1.41,P=0.275)、支架内血栓(比值比=1.21,95%可信区间:0.79~1.85,P=0.382)、脑血管意外(比值比=1.00,95%可信区间:0.66~1.51,P=1.000)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6个月DAPT组与≥12个月DAPT组在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6个月DAPT组能有效降低出血风险,更适用于新一代DES置入后,高出血风险、低血栓风险、服药依从性差和正常药物反应性的患者。然而≤6个月DAPT组对置入DES的特定中国人群临床结局的影响仍有待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去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诱导的条件、规律及转化细胞特点.方法 取兔骨髓,分离、提纯、培养及扩增BMSCs的第3代细胞,并随机分为3组:内皮细胞组(A组),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0 μg/L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5 μg/L;平滑肌细胞组(B组),加全反维甲酸(AT-RA) 10-8 mol/L和双丁酰环磷腺苷(db-cAMP)0.5×10-3 mol/L;对照组(C组)为基础液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对第3代BMSCs表面抗原测定,并对诱导2周后的细胞进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鉴定.结果 2份第3代BMSCs样本表达CD44+和CD34-.诱导24 h,BMSCs形态和排列方式明显变化;1周后,细胞体积增大,多呈纺锤形;2周后,细胞体积变小,短柱状,相邻细胞的突起紧密接触.A组细胞呈短梭形或扁圆形,融合后呈“铺路石样”,vWF阳性.B组细胞生长较缓慢,呈长椭圆形,SM-α-actin呈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VEGF和AT-RA可诱导BMSCs向内皮样及平滑肌样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6.
<正>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协调活动是心肌细胞正常电活动的基础。心肌电重构即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改变,能引起心肌细胞跨膜离子流紊乱及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和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的异常,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改变,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发展[1]。因此,抑制心肌电重构是预防及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微小RNAs(microRNAs,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 (ginsenoside Rg1)对主动脉缩窄致左室肥厚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通过结扎成年雄性大鼠胸主动脉法构建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将胸主动脉缩窄造模成功的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TAC组)及Rg1治疗组(Rg1组)?另外,将假结扎胸主动脉的12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Sham组)?4周后分离左室称重,测定各组大鼠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采用HE染色观察心室壁厚度?心肌组织结构;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左室心肌组织中心房利钠因子(ANF)?B型脑利钠肽(BNP)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左室心肌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结果:与TAC组相比,人参皂苷Rg1给药组动物的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肌细胞肥大程度?ANP?BNP表达均有显著下降(P < 0.05);HIF-1α 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增加(P < 0.05)?结论:人参皂苷Rg1有效地缓解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并改善左室功能,而这种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增加HIF-1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即兴支架术后常规球囊对吻扩张(kissing balloon inflation,KBI)与不进行KBI(non-KBI)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同时查阅心血管相关网站。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集已公布随访数据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3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7项研究,共包含1488例患者(KBI组741例,non-KBI组747例)。KBI组与non-KBI组在长期临床随访中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RR1.22,95%CI 0.82~1.81,P=0.32)、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1.21,95%CI0.57~1.68,P=0.25)、心原性死亡(RR2.18,95%CI 0.77~6.22,P=0.14)、心肌梗死(RR1.01,95%CI 0.54~1.90,P=0.97)及支架内血栓(RR1.19,95%CI0.36~3.86,P=0.78)的风险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即兴支架术后常规进行KBI未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去验证合适时机下运用优化KBI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与裸金属支架相比,第1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但其永久聚合物涂层使得支架植入后内皮化延迟、血管修复受损,导致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在此基础上新一代DES应运而生,可降解聚合物DES作为其典型代表,通过优化设计等明显改善了其植入后血管修复的进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作为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可用于评估支架植入后内皮覆盖程度,判断血管修复情况,预测血栓性事件发生风险。本文将主要对OCT评估可降解聚合物DES植入术后血管修复及再内皮化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Ab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BVS)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EBSCO、Scopus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动检索国内外相关心血管会议记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4月关于Absorb BVS与新一代DES治疗冠心病的≥2年随访的临床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Absorb BVS与新一代DES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最终纳入9个临床研究,其中7个为随机对照研究,共6 673例患者(Absorb BVS组3 766例,DES组2 907例)。Absorb BVS组与DES组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患者相关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sorb BVS组患者主要临床终点靶病变失败[比值比(OR)=1.38,95%可信区间(95%CI)为1.14~1.67,P<0.05]发生率显著高于DES组;Absorb BVS组患者次要临床终点所有心肌梗死(OR=1.63,95%CI为1.27~2.08,P<0.05),明确/极可能的支架内血栓(OR=3.06,95%CI为1.96~4.78,P<0.05),极晚期支架内血栓(OR=4.36,95%CI为1.72~11.07,P<0.05),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OR=1.41,95%CI为1.11~1.79,P<0.05)发生率显著高于DES组。结论 Absorb BVS治疗冠心病的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可能劣于新一代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