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尽管目前针对胰腺癌的治疗方式在不断发展,患者预后仍然很差。隐丹参酮(CPT)是从植物丹参中提取的具有多种活性的单体,已被证实对宫颈癌、前列腺癌等有抗癌作用,但其对胰腺癌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CPT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相关的临床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人胰腺癌BxPC-3细胞和SW1990细胞为研究对象,用3个浓度(10、20、40 μmol/L)的CPT处理该两种胰腺癌细胞不同时间(0、1、2、3 d)后,用CCK-8法检测CPT对细胞活力影响的浓度与时间效应;用以上3个浓度的CPT处理两种胰腺癌细胞24 h后,分别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的变化;用20 μmol/L CPT处理BxPC-3和SW1990细胞1、2、3 d后,用Western blot检测Akt、磷酸化Akt(p-Akt)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vimentin、E-cadherin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4、cyclin D1的表达。对照组细胞均只采用溶剂(DMSO)处理。结果:与各自对照组比较,CPT处理后的两种胰腺癌细胞的生长被明显抑制,且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均P0.05);划痕愈合程度、相对克隆形成率、侵袭细胞数均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Akt、p-Akt、vimentin、E-cadherin、CDK4、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且呈时间依赖性(均P0.05)。结论:CPT能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Akt的表达,并进一步导致胰腺癌细胞生长周期阻滞及抑制EMT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泰方对大鼠血栓形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评价其抗血栓作用。方法:采用电刺激大颈静总动脉法,观察其抗血栓作用;测定其对正常大鼠PT、APTT、TT及Fib的影响,观察凝血功能;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对大鼠血浆中6-K-PGF1α、TXB2含量的影响,观察血小板的释放功能。结果:脑泰方能明显延长血栓形成时间;升高大鼠血浆中6-K-PGF1α含量,降低血浆TXB2含量、维持TXB2/6-K-PGF1α比值平衡;对正常大鼠PT、APTT、TT、FIB的有一定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泰方具有一定的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静脉药物配制不合理医嘱的临床干预措施,为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保障。方法对未进行临床干预的静脉药物配制中心4200份静脉输液医嘱进行分析研究,对不合理医嘱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干预。抽取进行干预措施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4200份静脉输液医嘱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合理医嘱。结果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不合理医嘱335份,其中药物配置不合理112份,占总抽样单的2.67%,不合理药物配伍主要有溶剂选择不合理、药物配伍禁忌以及药物剂量不当等,干预后药物配置不合理由2.67%下降为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充分地利用静脉药物配伍中心平台,尽可能发挥审核医嘱职能,及时纠正临床不合理医嘱,减少不合理药物配置现象,为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三维及实时三维超声成像对胎儿唇腭裂畸形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对1 817例孕16~40周的胎儿颜面部进行检查。结果:在1 782例正常孕检的孕妇中检出胎儿唇腭裂畸形4例,漏诊1例;在35例B超检查可疑胎儿唇腭裂的孕妇中检出胎儿唇腭裂畸形26例。所有病例均经引产及产后证实。结论:产前三维及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可准确诊断胎儿唇腭裂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伴轻度认知损害( MCI)的晚发型抑郁症( LOD)患者脑白质胆碱能通路的改变进行对照性研究,并分析其与患者认知功能各领域受损的关系。方法:对伴MCI的LOD患者(研究组,n=25)磁共振成像的胆碱能通路高信号评分( CHIPS),同时评定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分析CHIPS评分与MoCA各认知领域的关系;并与不伴MCI的LOD患者(对照组,n=25)进行对照。结果:①研究组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记忆、注意及工作记忆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2.398,P=0.041~0.028);②研究组CHIP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7,P=0.042);③研究组CHIPS评分与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记忆得分显著负相关(r=-0.434,-0.398,-0.483;P<0.05)。结论:脑白质胆碱能通路受损,在LOD患者MCI的发生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与其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记忆及延迟记忆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人胃癌原位移植裸鼠肝转移模型原发灶、肝转移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 方法:将裸鼠皮下传代的SGC-7901细胞株实体瘤组织块移植于裸鼠胃壁,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待其发生肝转移后取胃原发灶、肝转移灶肿瘤细胞,SRB法检测肿瘤细胞对氟尿嘧啶(5-FU),顺铂(CDDP),奥沙利铂(L-OHP),表阿霉素(eADM),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氨甲喋呤(MTX)7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结果:成功建立裸鼠原位移植胃癌转移模型,肿瘤原位移植成瘤率100%,肝转移率75%;7种药物中L-OHP,VCR对原发灶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高于肝转移灶,而eADM,MMC对肝转移灶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高于原发灶(均P<0.05);5-FU,L-OHP,MTX对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的抑制率具正相关性(r=0.5203;0.4424;0.3851,均P<0.05)。 结论:胃癌原位移植动物的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细胞的对化疗药物药敏性存在差异,以原发灶药敏检测结果指导针对肝转移灶的治疗可能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环氧合酶2(COX-2)与凋亡抑制蛋白p53,survivin,Bcl-2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33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老年胃癌患者(≥60岁)手术标本中COX-2,p53,survivin和Bcl-2的表达情况,同法检测32例对照组(<60岁)胃癌原发灶、转移灶中上述4种蛋白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之间的表达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老年组转移灶中Bcl-2的表达高于原发灶(P<0.05),COX-2,p53和survivin表达在两种病灶组织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p53及Bcl-2表达在原发灶、转移灶间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5470及0.4969,均P<0.01)。老年患者原发灶中COX-2与survivin,COX-2与Bcl-2之间呈正相关(r=0.5053;r=0.5741,均P<0.01),转移灶中survivin与Bcl-2表达呈负相关(r=-0.5414,P<0.01)。老年组原发灶COX-2,survivin和Bcl-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转移灶仅COX-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于60岁老年胃癌患者,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COX-2的表达与60岁以下的胃癌患者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凋亡抑制途径与其他年龄患者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NCT)联合手术治疗后检获淋巴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收治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其均接受NCT后进行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纳米炭组和对照组,各38例。纳米炭组在术前给予淋巴结示踪剂。比较两组淋巴结检获情况、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黑染率及淋巴结病理分期(pN)情况。结果 纳米炭组共检获淋巴结1 328枚,平均(35.2±8.3)枚/人;对照组共检获淋巴结945枚,平均(24.6±6.8)枚/人,纳米炭组淋巴结检获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P<0.05)。纳米炭组长径<5 mm的淋巴结检获率为62.5%(830/1 328),高于对照组的42.1%(398/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0,P<0.05)。纳米炭组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13.7%(182/1 328),高于对照组的10.2%(96/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P<0.05)。纳米炭组黑染淋巴结914枚,黑染率为68.8%(914/1 328);黑染淋巴结中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17.9%(164/914);未黑染淋巴结中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4.3%(18/414);黑染淋巴结的转移淋巴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及未黑染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40、44.53,P<0.05)。纳米炭组pN0为3例(7.9%)、pN1为19例(50.0%)、pN2+pN3为16例(42.1%),对照组pN0为12例(31.6%)、pN1为16例(42.1%)、pN2+pN3为10例(26.3%),两组p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纳米炭淋巴示踪剂能提高阳性淋巴结及小淋巴结检出率,有助于提高局部进展期胃癌NCT后精确的pN分期,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课题组从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中鉴定出一类贴壁细胞,已证实此类细胞在单细胞水平可以向造血及内皮细胞分化。 目的: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 方法: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并扩增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免疫学特性和生长曲线,使用RT-PCR和FISH的方法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用RT-PCR和FISH的方法能够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基因转化可能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水平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疾病起源及干细胞移植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