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目的探讨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方法选取42例未用药双相障碍抑郁期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及右利手与之相匹配的59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DTI检查,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白质纤维束图谱,将大脑白质组织分割为20条公认存在的粗大纤维束,应用PANDA软件计算每个被试者每条白质纤维束的4项平均弥散属性,采用非参数置换检验比较2组在20条白质纤维束上弥散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纤维束弥散指标与临床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左侧钩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低于对照组(0.40±0.01与0.41±0.01,P=0.001);胼胝体辐射线额部FA值低于对照组(0.36±0.02与0.38±0.02,P<0.001);左侧钩束径向弥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值高于对照组(6.57×10^-4±2.41×10^-5与6.40×10^-4±2.42×10^-5,P=0.001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组弥散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与临床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钩束及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存在脑白质完整性破坏。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潜在快速抗抑郁效果,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突破口。NMDA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当激活可促进树突发育、神经元生长和长时程增强,但过度刺激会引起毒性反应,导致突触萎缩和神经元死亡。此外,炎症反应可诱导NMDAR功能改变从而产生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新型抗抑郁药物NMDAR拮抗剂氯胺酮可能通过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释放增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起到快速抗抑郁和延缓抑郁复发的作用,但由于MDD患者NMDAR基因变异性较大,其潜在功能多态性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药物敏感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NMDAR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抗抑郁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伏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经耳鼻喉科确诊的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三伏灸组和安慰剂组。三伏灸组采用将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研成细末,按2∶2∶1∶1比例混合,新鲜生姜榨汁调敷。安慰剂组采用荞麦粉加新鲜生姜榨汁调敷。取穴均以大椎、风门、肺俞、肾俞、膏肓、志室为主穴。观察临床疗效和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三伏灸组总有效率89.29%,安慰剂组总有效率38.46%,两组的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与同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总分的分值比较,三伏灸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时的值均降低,而安慰剂组仅在治疗后的值有降低﹙P<0.01~0.05﹚。与安慰剂组比较,三伏灸组治疗后及半年后随访时的生活质量总分分值下降明显(P<0.05)。结论:三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可取得满意疗效,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患者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阳性症状为主型精神分裂症和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或抑郁的双相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为其鉴别诊断提供线索。方法采用MMPI测试软件,评估24例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和37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或抑郁的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人格特征,分别计算临床量表10个因子分值。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处理,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男性患者的社会内向因子分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40);双相障碍男、女性患者之间的临床量表10个因子分均未见差异。两组患者的临床量表10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的精神病态、偏执性人格、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因子分高于中国常模划界的T分,双相障碍患者的偏执性人格因子分高于中国常模划界的T分,其余均低于中国常模标准。结论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人格特征改变,两组患者MMPI无明显差异,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的社会内向人格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网络教育是实现学科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是网络课程。研究运用暨南大学e Class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以精神病学为例,将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传统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联合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分析两组的学习成绩及完成网络作业情况,发现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教学中作业的设置,师生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对未经药物治疗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回前部的多体素氢质子波谱
(1H-MRS)和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方法应用1H-MRS 和DTI成像技术,检测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双侧额叶白
质、海马头和扣带回前部的N-乙酰天冬氨酸复合物(NAA)、胆碱复合物(Cho)和肌酸-磷酸肌酸复合物(Cr)含量,对NAA/Cr、Cho/
Cr、NAA/Cho比值进行计算,同时,检测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束前部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1)首发精神分裂
症阳性型患者,左侧额叶白质Cho/Cr(1.18±0.21)低于右侧(1.44±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侧海马头NAA/Cr
(1.34±0.45)和Cho/Cr(1.41±0.39)低于右侧(1.75±0.15,1.76±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侧扣带回前部各代谢物
无统计学差异(P>0.05);(4) 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束前部的FA值左侧与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
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早期即存在海马及额叶白质神经元细胞数目和/或功能显示不对称,左侧低于右侧;扣带回未见侧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欧阳群教授针刺治疗中指力的运用因不同体质、病情、腧穴等因素而异:体质强者,病证实者,腧穴不敏感者用较强指力与较重手法;体质弱者,病证虚者,腧穴敏感者用较弱指力与较轻手法。临床施针时考虑整体观念,就病患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指力。  相似文献   
8.
自杀是在死亡意愿下,由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本文从影像遗传学角度,对5-羟色胺系统、电压门控Ca2+通道α-1C亚通道、γ-氨基丁酸、纺锤体和着丝粒复合体亚基2等基因及其相关脑区进行综述,期待为自杀行为研究提供新思路,为自杀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3D ASL)分析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丘脑和基底核微观结构和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 收集未治疗抑郁症患者21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32名(对照组),均接受DKI、3D ASL及常规MR扫描,测量并比较2组间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壳核的DKI参数和扩散参数,以及3D ASL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左侧尾状核头Ka值增高、Kr值减低(P均< 0.05),右侧壳核Ka值增高(P均< 0.05),左侧尾状核头及双侧壳核CBF显著减低(P均< 0.05)。结论 未治疗抑郁症患者存在基底核DKI参数及血流灌注的异常,提示基底核区微观结构完整性受损、血流灌注减低,可能是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以发作性腹痛为特征的转换障碍的诊治要点、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案。以躯体不适为主要症状的转换障碍在综合医院中易被误诊,且缺乏有效的对症治疗手段,造成患者身心痛苦及医疗资源浪费。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以发作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的转换障碍患者的发病原因、诊断过程、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案例提示,转换障碍患者以躯体不适为主诉时,会影响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转换障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认知行为治疗(CBT)对转换障碍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