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缺血性脑卒中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功能障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内皮祖细胞参与修复血管内皮和神经损伤,在这一过程中CXCL12/CXCR4 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CXCL12/CXCR4 信号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胶质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但疗效及预后很不乐观。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加上近年来神经导航、影像学特别是脑功能成像、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最大范围切除肿瘤而又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脑功能已成为现实。但由于大部分胶质瘤具有浸润生长及恶性变的特性,术后复发在所难免目前多采用神经导航、荧光引导下手术技术,术中辅以基因治疗、光动力学治疗、间质内放、化疗以及术后放、化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协同作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8年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使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91例。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无神经血管压迫复发组为88.10%,康复组为42.86%。复发组无神经血管压迫的比例明显高于康复组。通过单一因素分析可以了解,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疼痛类型、年龄、影像学结果中血管压迫现象和责任血管是否存在。患者痊愈后与其性别、病理位置、血管压迫现象、病程是否存在受压位置无明显相关性。根据二项式逻辑回归多因素分析可知,血管压迫现象、不典型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现象都是对患者预后效果能够产生影响的独立因素。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可以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不典型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是对预后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因此对这三种因素进行预防能有效改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酒精性脂肪肝(AFLD)斑马鱼模型的保肝功效。方法 选取黑色素等位基因突变型(albino)品系斑马鱼,分别水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4 000、8 000 μmol/L,同时设置对照组和模型组,除对照组外,利用2%无水乙醇诱导斑马鱼32 h建立AFLD模型,观察记录斑马鱼的死亡情况及表型,确定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的最大耐受浓度(MTC)。黑色素等位基因突变型(albino)品系斑马鱼分别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 μmol/L和阳性对照药RU-21 100 μg/mL,同时设置对照组和模型组,除对照组外建立AFLD模型,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斑马鱼肝脏脂肪染色强度(S),计算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的保肝功效;H&E染色观察斑马鱼肝脏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b(HMGB-1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结果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AFLD模型斑马鱼的MTC为2 000 μmol/L。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显著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片1 000、2 000 μmol/L组和RU-21组S显著降低(P<0.01、0.001);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 μmol/L和RU-21 100 μg/mL组保肝功效分别为14%、32%、71%和48%。还原型谷胱甘肽片2 000 μmol/L组肝细胞结构正常,脂肪空泡较模型组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HMGB-1b和TNF-α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 μmol/L组IL-6、HMGB-1b和TNF-α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0.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AFLD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其机制与下调IL-6、HMGB-1b和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多发动脉瘤是临床中较少遇到的一类动脉瘤,约占到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5%~35%[1,2],动脉瘤的治疗包括常规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两种,国内一些单位对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介入和手术治疗均可行[3].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14例多发动脉瘤患者共30枚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近来收治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头皮大汗腺癌并侵及颅骨和硬脑膜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65岁。右枕部头皮出现渐增性无痛性包块5个月,曾于外院切除1月后复发,于1992年8月31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7.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少见,近3年我们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例1 男,5岁,1989年1月10日入院。患儿入院前2年,突然颈部剧烈疼痛,均10分钟后自行缓解。以后每日发作2~3次,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半天不等。未经治疗,4个月后发作突然停止。8个月前再次发作,症状同前。痛后双手无力,不能持物。经外院X线颈椎拍片及奎根试验未见异常。18天前双下肢无力,逐渐加重,不能行走,颈部痛自行缓解入院。检查:颈部活动正常。肌  相似文献   
8.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的认识水平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PNSH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 2 4例病人发病 1~ 14d内DSA检查均阴性 ,经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平均病程 2 9d。随访 3个月至 5年 ,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再出血发生。结论 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 ,提高对其认识 ,对临床治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在颈内动脉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例患者CTA明确颈内动脉闭塞,脑灌注成像见低灌注区与缺血相关症状符合,在IVUS导引下接受PTA治疗.采用微导丝及微导管同轴技术通过闭塞段,IVUS确认位于真腔内,微导管造影确认闭塞远端血管通畅,调整后放置栓塞保护器;IVUS测评斑块及管腔情况,球囊预扩张后再次测评;血管内恢复正向血流后通过IVUS虚拟组织学序列分析斑块稳定性,斑块纤维帽稳定且管腔狭窄率<40%仅作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结果 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恢复正向血流.IVUS全程检测狭窄段斑块纤维帽稳定,管腔狭窄率<40%,脑灌注成像显示低灌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IVUS技术在PT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中起重要导引作用,可增加再通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静脉溶栓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实例,探讨早期血管检查对急性脑梗死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2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院时间窗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行头颈CTA检查,头颈CTA发现明确血管闭塞立即改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298例研究对象经头颈部CTA检查提示,138例(46.31%)存在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其中颈内动脉狭窄18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39例,狭窄33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30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8例。160例不存在颅内大血管闭塞/狭窄事件。298例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症状好转212例,有效率为71.1%;86例静脉溶栓后疗效均不佳,时间窗内(6h)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后有效人数32例,有效率为69.5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过程中,应尽早完善头颈部血管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事件,以便于早期启动血管内介入治疗,保障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