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例1,男性,32岁.2005年2月22日 中午进餐时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能言语,也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反应迟钝,未引起重视.第2天早晨出现尿失禁,行走不稳,遂行头颅CT检查(图1A),报告双额叶及左顶叶片状低密度. 按"病毒性脑炎"收住院.患者既往体健,病前1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查体,Bp 16.0/9.3kPa. 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痴呆状,完全混合性失语,查体不合作,行走不稳,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2月24日,腰椎穿刺压力正常,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2.
表现为眩晕的后循环脑梗死病灶分布与血管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现为眩晕的后循环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遗留严重后遗症[1-2].我们对我院近年来以眩晕症状首发住院并经MRI证实的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灶分布、血管形态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结直肠肿瘤差异表达基因(CRNDE)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173例颈动脉狭窄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患者血清LncRNA CRNDE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173例颈动脉狭窄性AIS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9.88%(69/173)。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LncRNA CRNDE相对表达量为(1.35±0.34)%,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0.93±0.1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转化、脑卒中病灶数、LncRNA CRNDE与颈动脉狭窄性AIS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模型B(出血转化+脑卒中病灶数+LncRNA CRNDE)评估颈动脉狭窄性AIS患者预后的效能,高于LncRNA CRNDE、模型A(出血转化+脑卒中病灶数)(Z=2.603,P=0.009;Z=2.945,P=0.003)。 结论 LncRNA CRNDE与颈动脉狭窄性AIS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预后关系密切,检测血清LncRNA CRNDE表达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全脑血管造影(DSA)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供血动脉形态学特点,根据供血动脉异常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评估其预后与供血动脉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28例经头颅MRI检查诊断为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行DSA检查,全面分析其供血动脉形态学特点,同时针对DSA结果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单纯药物治疗103例(其中重度供血动脉狭窄放弃支架治疗7例),药物+支架成形术治疗25例,随访1年对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DSA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动脉异常者60.9%,46例患者病后1年预后不良(35.9%),其中死亡20例(15.6%),严重残障26例(20.3%)。对于重度供血动脉狭窄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及DSA发现有明显代偿者预后良好;7例重度供血动脉狭窄(椎动脉3例、基底动脉4例)放弃支架治疗者复发后循环脑梗死6例,其中3例死亡,3例重度残疾。结论供血动脉形态学异常是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DSA是评价脑供血动脉异常的金标准,对于后循环脑梗死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对于重度供血动脉狭窄积极采取药物+支架成形术治疗可以取得明显疗效,通过DSA检查发现脑供血动脉代偿良好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微创术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锥颅血肿抽吸术及抽吸引流术后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缺血区的再灌注损伤。方法将11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锥颅血肿抽吸组60例和抽吸引流组57例,分别于术后3d及1、2、3周通过CT动态观察其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区的变化,以此来评定其再灌注损伤的程度。结果血肿抽吸组术后血肿明显缩小,但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区术后3d明显增大,1周迭高峰,2周开始稳定,3周明显下降;抽吸引流组术后血肿及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区逐渐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锥颅血肿抽吸术后血肿周围出现明显缺血再灌注损伤,原因可能是血肿腔减压后血肿周围血供改善,血肿腔内血管活性物质的吸收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所致;抽吸引流术可较快而持续引流出大量水肿液及血肿腔内血管活性物质,因而出现血肿周围缺血再灌注损伤不明显,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液IL-6与TNF-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基础与临床研究均发现脑出血急性期血浆或血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表明IL-6与TNF-α在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中具重要作用。此研究测定了发病不同时间点脑血肿液上清液IL-6、TNF-α水平,并与自身血清和正常人血清进行了对照。1资料和方法1·1实验对象:系作者医院2002—2004年住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5例,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在24 h内行头颅CT扫描被确诊为脑出血,均为基底节区出血未破入脑室者,血肿量25~80 mL,平均(45·81±19·83)mL。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35~78岁,平均(58·81±1…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机制:脑内细胞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脑内炎性细胞因子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是否相关。方法 :32例脑出血患者行血肿清除术后 ,留取脑血肿液 ,放免法测定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的含量 ,测量术前检查的头 CT上的血肿周围水肿带大小 ,用 SPSS10 0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出血患者脑血肿液中 IL - 6和 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溶血血清中的含量 (P<0 .0 1) ;脑血肿液中 TNFα和 IL - 6含量与血肿周围水肿带大小呈正相关 (r TNF=0 .5 39,P<0 .0 1;r IL- 6 =0 .5 6 9,P<0 .0 1)。结论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脑血肿液中 IL - 6和 TNFα含量升高 ;脑内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采用骨瓣开颅等手术治疗有诸多不利之处[1]。1996年10月~1998年10月,我们对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进,采用锥颅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术治疗2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8~88岁,平均49.2岁。有头部外伤史21例,原因不明5例。从发病至入院时间最长6个月,最短15d,平均59.5d。1.2 发病形式 以头痛起病23例,其中2例卧床2个月;轻偏瘫14例,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6例,均为60岁以上患者;伴视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5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48例,颅外段狭窄3例;狭窄程度50%~70% 12例,70%~90% 24例,≥90% 15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51枚支架,37例应用保护伞. 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9.8%,术后残余狭窄率<20%,18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5例,血压下降17例,血管痉挛5例.随访2年,对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3个月随访1次,51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观察支架血管,每6个月1次,有6例复查了全脑血管造影,有3例出现轻度再狭窄,1例出现重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 结论 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及时随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是远期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多孔圆头导管穿刺针锥颅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壳核出血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CT定位,应用多孔圆头导管穿刺针锥颅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壳核出血136例,与对照组内科保守治疗136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显著降低了死亡率,明显改善了病人的预后(P<0.05)。结论:此疗法有不少优点,可在有CT的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