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综合征关系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对84例临床诊断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病例的临床、CT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CT能够清晰地显示椎小关节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对合不良、关节面改变、关节面倾角异常等椎小关节病变,特别能发现小关节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并存症;探讨了腰椎小关节综合征与小关节不对称的相关机理,提出小关节不对称是引起本征的重要原因之一。CT对小关节不对称发现及本征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有关正常肺动脉直径的CT测量,国内外都已见报道[1-3],大都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吸气末时扫描测量的方法,而深吸、呼气两个气相动态测量比较肺动脉及其分支变化尚未见报导。本文收集了1999.11~2000.3间正常成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磁共振T1加权三维选择性水激发(MR T1W 3D-WATS)成像在颅内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6名正常志愿者行MR T1W 3D-WATS扫描及多平面重组,观察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MRI示1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单侧三叉神经受压右侧2例、左侧6例;双侧均受压5例,其中1例为双侧疼痛,仅有右侧或左侧疼痛的单侧疼痛各2例;1例患者两侧三叉神经均未见明显受压,但临床有明显右侧三叉神经痛症状。志愿者中,有受压现象者左、右侧各1例。三叉神经受颅内血管压迫与临床表现有明显相关性(P=0.03,r=0.84)。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13/19支,小脑前下动脉1/19支,基底动脉1/19支,起源不清血管4/19支。结论:MR T1W 3D-WATS成像能够清楚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临床颅内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兔实验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动静脉瘘模型建立的可行性.方法用显微外科技术对5只兔子建立实验性动静脉瘘,并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瘘口附近动静脉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5只兔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侧侧吻合均一次成功.血管造影清楚显示吻合口近端动脉与近端静脉、近端动脉与吻合口两端静脉、吻合口两端动静脉同时显影,且随着注射造影剂压力的增大,吻合口远端颅内静脉细小属支亦见显影.结论通过显微血管吻合方法建立兔颈总动脉一颈外静脉动静脉瘘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26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CT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CT能够清晰地显示小关节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对合不良、关节面改变、关节面倾角异常等病变,特别能发现小关节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并存症;探讨了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提出小关节不对称是引起本征的重要原因之一。CT对小关节不对称发现及本征的诊精心策划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联合应用在腰椎容积螺旋CT扫描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设计和连续收集我院进行腰椎螺旋CT检查50例,根据BMI指数分A大组(BMI≤24kg/m~2)和B大组(BMI>24kg/m~2),各25人,两组内随机分为5个亚组,分别接受以下5组不同扫描参数组合进行容积CT扫描:亚组1采用固定管电流技术,405mAs,120kV;亚组2~5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噪声值分别为21Hu、25Hu、25Hu、25Hu,管电流范围分别为100~710mAs、100~710mAs、40~300 mAs、40~300 mAs,管电压分别为120kV、120kV、120kV、100kV。记录随机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01)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对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并测量各组腰4~5椎间盘中心水平两侧腰大肌标准差(SD)及信噪比(SN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和B两大组的组内5小组间BMI值均相似(P<0.001)。A大组1~5亚组CTDIvol值、DLP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第5组CTDIvol值、DLP值分别为第1组的37.46%、38.59%;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在5个亚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腰大肌SD值在各亚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信噪比在各亚组无统计学差异。B大组内1~5小组CTDI vol值、DLP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CTDIvol值分别为第1组的67.11%、42.60%,DLP值分别为第1组的65.07%、40.93%;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腰大肌SD值、信噪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BMI指数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引起的图像质量的降低。BMI≤24kg/m~2受试者可采用亚组5参数进行扫描,BMI>24kg/m~2受检者应采用亚组4参数进行扫描。  相似文献   
8.
报告了测量85例颈型颈椎病人随机平卧和右侧卧于8种不同的支架和枕头的颈椎解剖指标,如弧弦距.颈脊柱和水平线的交角.评价不同的支架或枕头与颈椎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62例进行螺旋CT、ERCP+螺旋CT联合检查,结果:肝内胆管呈枯枝状扩张多见于胆总管结石(24/28)少数可见于肿瘤性病变(3/28);呈软藤状扩张,胆管壁见软组织肿块为肿瘤性病变。但不能区分良恶性。病因诊断符合率B超73%、螺旋CT87%、ERCP+螺旋CT联合检查100%。结论:梗阻性黄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痹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中医体质分类的关系。方珐选择89例临床确诊的具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胸痹病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中的有关标准判别中医体质类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分析其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①89例患者中,正常体质者(即平和质)4例次,占总例次的3.51%;病理体质者110例次,占总例次的96.49%。病理体质中,血瘀质出现频率最高(26.32%),其他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②89例(114例次)患者中51例(72例次)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8例(42例次)未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③所有72例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多出现在湿热体质(18.18%),钙化斑块多出现在阳虚体质(40.00%),而复合斑块多出现在血瘀体质(60.00%);不同性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此三类体质中呈现出的差异比较明显(P=0.002),其中软斑块与钙化斑块的体质分布差异比较明显(P=0.003);软斑块与复合斑块在体质分布上也具有很大差异(P=0.003),而钙化斑块与复合斑块的体质分布差异不明显(P=0.874)。结论冠状动脉软斑块与非软斑块在胸痹病患者体质分布上有显著差异,软斑块最常见于湿热质、痰湿质和气虚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