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4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赤凤迎源针法为传统复式针法"飞经走气"四法之一,其操作方法颇具特色,然而由于现代医家学者对该针法的操作描述日趋复杂,且没有统一标准,致使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少。笔者通过查阅整理古代医著、现代教材及现代临床应用文献,对赤凤迎源针法的操作术式进行探究和分析,其针法操作术式主要分为两部分,并认为赤凤迎源针法的现代操作还当遵循该针法的创始人徐凤所述,其操作精炼,且易于掌握。同时为针刺手法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鼻渊的"同功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9—2015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鼻渊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38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鼻渊"同功穴"的选用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文献针灸治疗鼻渊"同功穴"主要为迎香、印堂、合谷和风池;"同功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其次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阴肺经;"同功穴"所在部位主要是头颈部、下肢部和上肢部;"同功穴"的特定穴类别选用主要是五腧穴、原穴和络穴。结论:针灸治疗鼻渊,选取主治功效相同或相近的"同功穴",使腧穴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可起到增强针灸治疗鼻渊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电针膀胱经五脏俞治疗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疗效,验证“治瘙独取膀胱经五脏俞”理论。 方法:①选择2000-09/2004-0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住院吉兰-已雷练合征患者49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5例及药物组24例。②2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基础常规治疗基础上。取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后接电针仪,用疏密渡,电压2V,频率2-30Hz。1次/d,15min/次,共治疗14d。药物组:给予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0.4g/(kg&;#183;d),1次/d,连续用5d。③在病程6个月内,对每位观察对象按Hughes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法(正常为0分,具有轻微症状及体征1分,能独行5m以上2分,需他人扶持或借助拐杖行走5m3分,卧床不起4分,需人工辅助呼吸5分,死亡6分。)进行动态记录。④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运动功能缺损评分≤2分;无效:治疗后病情无任何好转或虽好转但此后又加重至以前程度或更重.运动功能缺损评分≥3分)。⑤采用t检验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对后期疗效及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r检验。结果:吉兰一巴雷综台征患者4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P〉0.05)。②在病程6个月内的临床过程针刺组与药物组发展至高峰的时间、高峰时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改善1分所需时间、达到≤2分的比率、达到2分所需时间、用呼吸器者未达到2分的比率、平均住院日差异不明显(P〉0.05),但针刺组高峰期持续时问明显短于药物组(P〈0.05)。④两组患者就诊时、高峰期、病程2周、病程3和6个月运动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进入恢复期后。在1个月药物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④两组1年时后遗症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无副反应发生。 结论:电针膀胱经五脏俞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吉兰-巴雷综合征高峰期持续时问,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电针天枢穴治疗老年人慢性腹泻(脾胃虚弱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属于祖国医学的“泄泻”范畴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以夏秋两季多见。临床治疗以解痉、消炎、免疫抑制剂 ,精神紧张者予以镇静剂等对症治疗 ,易反复。为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笔者采用规范独取天枢穴的方法治疗本病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2 2 0 0 4年 ,所观察的 60例患者 ,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 ,并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 0例。治疗组 3 0例 ,男 17例 ,女13例 ;年龄 5 865岁 ,病程 6个月 2 0年。对照组 3 0例 ,男 15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治疗网球肘选穴及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规律特点,为网球肘穴位敷贴治疗标准化提供参考和借鉴,为腧穴配伍及穴位敷贴用药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等自建刊以来的研究成果中穴位敷贴治疗网球肘的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中的频次分析方法,分析穴位敷贴治疗网球肘的选穴及用药规律。最终共纳入文献59篇,包括12个穴位、116味药物。结果与结论统计分析发现,在所属经脉穴位选择上,以阿是穴为主穴,以奇经穴为主,穴位类型以合穴为主;用药以草乌、川乌、白芷、细辛居多,以祛风寒湿药为主,多归于肝经,药性多温,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慢性咳嗽选穴及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规律及特点,为小儿慢性咳嗽穴位贴敷治疗标准化提供参考和借鉴,为腧穴配伍及穴位贴敷用药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等自建刊以来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中的频次分析方法,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选穴及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文献31篇,包括21个穴位,48味药物。结果与结论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所属经脉穴位选择上以肺俞穴为主穴,以腰背部的膀胱经穴为主,穴位类型以背俞穴为主;用药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为多,以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多归于肺经,药性多温,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主药固定且多以生姜为药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索10年来国内外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并从腧穴选择与配伍,药物选择与组方,介质选择,贴敷时机及疗程4个方面对治疗便秘的穴位贴敷进行深入剖析。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计算机检索范围为Pub Med(2008-11/2017-11)、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8-11/2018-11)、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2008-11/2017-11)、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2008-11/2017-1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8-11/2017-11)中符合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相关文献。通过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75篇,分析其处方规律。结果分析发现,在腧穴选择上,以神阙穴为主;贴敷方药上,基本形成了以单味大黄或承气方加减为主的用药规律;在穴贴制作方法上,以中药研粉并以醋或酒为介质调和制成药贴;在贴敷时机及疗程上,一般以每天贴1次,每次4 h,7天1疗程为主,贴敷时机则随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结论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的常用方案已基本成型,今后我们应该在穴位贴敷的治疗时机,贴敷时间,贴敷疗程介质选取等方面继续探索,开展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以期为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的规范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临床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近5年来有关穴位埋线的文献分析,探讨穴位埋线在临床中的应用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分析现代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选穴及配伍规律。方法采取计算机对2012-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数据库(VIP)中于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结果通过检索得到87篇文献,最终录入文献41篇。结论经分析发现,现代文献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选穴主要为天枢、中脘、气海、丰隆,所属经脉主要为足阳明胃经及任脉穴,所在部位主要是胸腹部和下肢部,特定穴主要选用募穴和八脉交会穴。  相似文献   
9.
正针灸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不仅以其防病治病的显著疗效赢得了普遍赞誉,其科学价值和丰富的内涵亦不断被人们所揭示。目前,针灸学科在科学研究、临床应用、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1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针灸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相传原始社会时期,伏羲"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石器时代,砭石作为针具的雏形,被用来切割痈肿或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以治疗疾病。此后,历朝历代的针灸医家通过对自己医术经验的总结,撰写了大量的针灸学专著,不仅记载了针灸的发展过程,也记录了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与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