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胰腺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手术情况、CA199指标、是否化疗等情况,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93例胰腺癌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median disease free survival,mDFS)为1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16.5个月。将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术前CA199水平、治疗后CA199是否下降、是否达到R0切除、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是否新辅助化疗进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均可作为独立因素影响患者DFS和OS(P<0.05)。结论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术前CA199水平、治疗后CA199是否下降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手术中R0切除、淋巴结清扫和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背景:核因子κB作为一种重要的核内转录因子,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汇聚点,参与机体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凋亡等多种反应物质基因的表达调控,在体液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核因子κB P65蛋白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方法:将恒河猴随机分为2组:急性排斥反应组肝移植后不给予抗排斥处理,对照组肝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均给予抗排斥处理。分别在移植后6,12,24和72 h 4个时间点收集血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取移植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和排斥反应,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肝功能变化滞后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当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表达上调,急性排斥反应程度也随之加剧。并且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病理学仅有轻微改变时,核因子κB p65表达显著升高。因此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表达水平的检测对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核因子κB可能成为控制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背景:蛋白质组学是目前医学界比较热门的科学研究技术,已经在肝移植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但未曾报道有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相关研究中的应用。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与肝脏信号转导蛋白相关的差异蛋白。方法:在成功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于移植后1,3,7 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体和受体肝脏组织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MS-MS)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实验中以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最终鉴定到了功能比较明确的32个蛋白,其中有4个蛋白参与了信号转导的过程,其分布于肝移植后的第3天和第7天,占6%。结果显示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成功和稳定建立的基础上,利用蛋白组学的相关技术,研究了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参与肝脏信号转导的差异蛋白,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调控这些蛋白的 MicroRNA 提供了有力的前期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min,供肝修整时间(35±5)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min,受体无肝期(12±4)min,术后24h存活率90%(18/20),72h存活率为80%(16/20),1周存活率50%(10/20),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背景:影响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因素较多,模型的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较低.目的:分析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原因.方法:实验采用改良前和改良后两种方法建立恒河猴肝移植模型.改良后供体采用腹部"十"字形大切口进行快速切取供肝,在修肝时将肝腔静脉、门静脉套管和胆道支撑管留置好,受体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二袖套法+胆道支撑管建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结果与结论:成功实施的25 对恒河猴肝移植模型中,早期死亡7 只,其中应用改良前方法移植的9 只中死亡6 只,用改良后方法移植的16 只中死亡1 只.死亡7 只中因腹腔出血而死亡5 只,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死亡1 只,气胸导致呼吸衰竭死亡1 只.结果表明,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腹腔出血;改良后的恒河猴肝移植方法对减少肝移植后出血有明显效果,提高了肝移植后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在不利环境因素刺激下应激合成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热休克蛋白70参与移植免疫反应并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采用改良二袖套+肝动脉重建的方法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6例,移植后受体分为急性排斥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急性排斥组围手术期不行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h4个时间点取移植后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判断排斥反应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热休克蛋白70表达情况。结论与结论:肝移植后72h时段内急性排斥组肝脏急性排斥反应的组织学表现重于对照组,Baff分级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从移植后开始至移植后72h两组移植肝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但急性排斥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未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在移植后72h内即可明显观察到,热休克蛋白70在移植肝组织中表达水平也随着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对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具有较高的预测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 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 min,供肝修整时间(35±5) 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 min,受体无肝期(12±4) min,术后24 h存活率90%(18/20),72 h存活率为80% (16/20),1周存活率50%(10/20), 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 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成年人尿碘水平的分布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为该地区甲状腺患者补碘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18年1月至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207例作为病例组,且按病种分为桥本甲状腺炎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甲状腺结节组。同时选择在门诊健康体检者59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均应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含量,并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素(FT4)、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病例组和对照组均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并根据检测结果,对不同尿碘水平甲状腺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桥本甲状腺炎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甲状腺结节组及对照组的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77.4 μg/L、171.6 μg/L、105.2 μg/L、151.3 μg/L、178.3 μg/L,多组尿碘中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甲状腺功能减退组中位数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各甲状腺疾病组中均有较高比例的高碘和低碘情况存在;(3)各组的尿碘水平与FT3、FT4、TSH、TPOAb、TgAb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昆明地区成年人碘营养处于足量水平,因个体差异,补碘需做到科学合理。低尿碘与甲状腺疾病具有相关性,碘摄入不足可促使甲状腺疾病高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将54只受体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W0组,未经历热缺血)、热缺血10 min组(W10组)、热缺血20 min组(W20组),每组18只。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 d检测血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及其细胞器,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细胞色素C(Cyt 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移植术后1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急剧上升,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3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均稍稍下降,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仍明显较高(均为P0.05)。术后7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均再次上升,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升高更显著(均为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细胞水肿程度逐渐加重,内质网扩张逐渐加重,线粒体损伤程度加重,W20组尤为严重。术后1 d,3组大鼠肝组织中的AIF和Cyt C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7 d,与W0组比较,W10组和W20组的AIF与Cyt C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W20组的AIF与Cyt C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W10组(均为P0.05)。结论 DCD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肝细胞内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形态、及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均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移植免疫反应并增加移植物抗原表达,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分析恒河猴肝移植后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血管袖套+胆道支撑管+动脉吻合法建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和72h4个时间点分别收集血清及肝脏组织,检测肝功指标变化,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Banff评分评定其移植排斥反应情况,并最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蛋白印迹分析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在移植后6h即开始增高,至12h时达到高峰,24-72h降低,并且实验组变化最明显。移植后6,12,24和72h4个时间点组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变化早于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提示肝移植后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变化,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