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香丹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及分化后细胞功能的改变。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和鉴定大鼠BMSCs;在使用Neurobasal medium培养的同时,采用bFGF预诱导2d后,实施香丹注射液诱导3d。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后细胞的性质,计数阳性细胞阳性率;荧光分析法测定诱导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儿茶酚胺含量。结果经过诱导,大鼠BMSCs能够部分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神经巢蛋白(Nestin)、微管相关蛋白-Ⅱ(MAP-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5±4.6)%,(43.05±9.6)%,(49.9±4.3)%和(30.4±5.3)%;SHH配体蛋白SMO在细胞中高表达,并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胞上清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CA)含量为(42.24±2.42)μ/L。结论bFGF+香丹注射液组合能够诱导大鼠BMSCs分化为DA能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兔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方法:应用多种诱导剂联合诱导兔ESCs,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诱导后兔ESCs能分化为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细胞,Nestin阳性表达。结论:在体外采用定向分化诱导,兔ESCs可直接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梗塞面积及血脑屏障(blood brainbarrier,BBB)通透性功能障碍的保护性作用及其程度。方法:制备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远隔缺血后适应。应用TTC法评估脑梗死面积,采用干湿重法计算脑含水量评估脑水肿、应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观察再灌注后BBB通透性变化。结果:大鼠BBB通透性缺血后适应24 h组与缺血再灌24 h组相比明显减轻(P<0.05),缺血后适应48 h组与缺血再灌注48 h组相比明显减轻(P<0.05);TTC梗塞面积缺血后适应24 h组与缺血再灌注24 h组相比明显减轻(P<0.0001),缺血后适应48 h组与缺血再灌注48 h组比明显减轻(P<0.0001);缺血后适应组比缺血再灌注组脑含水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缺血后适应能够保护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破坏,减轻梗塞面积和脑水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病兔动物模型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动态变化。材料与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0只。对照组(A组)采用双肾单夹型改良法建立慢性高血压模型作为对照,观察组(B组)肌肉注射重酒石酸间羟胺建立急性高血压动物模型。采用GE Signa HD 3.0T磁共振成像设备,在不同时间点行脑PWI扫描,动态对比观察前、中、后不同部位脑组织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变化情况。结果:PWI检查显示脑后部血流灌注变化最明显,前部、中部变化较小;病变区CBV、CBF先逐渐上升,在第9 d达到最高峰,晚于平均动脉压(MAP)在第6 d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基本正常水平;MTT的变化不明显。结论:高血压脑病发病过程中rCBF先增加后下降,其高峰晚于MAP高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兔高血压脑病(HTE)模型的动态MRI表现及DWI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只。A组采用双肾单夹型改良法建立慢性高血压模型;B组肌内注射重酒石酸间羟胺建立急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行常规MR及DWI扫描,计算所选ROI的ADC值,动态对比观察前、中、后不同部位脑组织信号改变和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B组1只在实验中死亡,其余9只均在脑后部出现斑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注药后ADC值随时间而增高,在第9天达高峰,停药1周后完全恢复正常。A组无异常表现。结论兔HTE的特征性表现为脑后部血管源性脑水肿,DWI可从分子水平观察脑水肿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MRI表现(脑水肿程度、类型)的关系。资料与方法纳入有典型临床症状和MRI表现的35例PRES患者,由2位神经放射医师评价脑水肿程度,综合分析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像、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判断水肿类型,分析脑水肿程度及类型与LDH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子痫患者LDH水平([536.9±252.4)IU/L]显著高于非子痫患者[340.7±117.4)IU/L(]P<0.05)。有脑深部结构累及的患者LDH水平[(492.4±215.9)IU/L]显著高于无脑深部结构累及的患者([355.7±205.8)IU/L)](P<0.05)。有、无细胞毒性水肿患者之间血清LDH水平[(522.0±241.5)IU/L(、388.0±191.2)I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H水平与脑水肿分布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0.65,P<0.01)。结论脑水肿程度可能反映患者炎症的严重程度,血清LDH水平可作为PRES患者脑水肿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以64例ACI患者作为ACI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利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其血清IL-6和IL-18水平,分别测量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并分为IMT<1.0mm和IMT≥1.0mm两个亚组.结果 ACI组中IMT≥1.0mm者IL-6、IL-18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MT<1.0mm者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中IMT≥1.0mm者IMT与IL-18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49,P=0.001),与IL-6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ACI患者IMT增厚者血清IL-6、IL-18水平也升高.  相似文献   
8.
子痫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痫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子痫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9例行MRI检查,6例行CT,且都行CT或MRI复查。结果:3例CT显示双侧额叶、顶叶及枕叶皮层及白质内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3例未见异常。9例MRI显示病灶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多数病灶位于旁正中矢状位、顶枕叶脑实质内;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早期多无明显占位效应,严重者表现为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闭塞;增强扫描多数病灶无明显异常强化;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变几乎完全吸收消失,临床症状也在2周~3月内部分改善或痊愈。结论:子痫性脑病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正确认识子痫性脑病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PRES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为子痫/先兆子痫,2例为高血压脑病,1例为环孢菌素A(CSA)的神经毒性.12例均行MRI检查,其中7例同时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4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检查,1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7例行CT平扫检查,2例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MRI显示病灶基本上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多数病灶位于顶、枕叶脑实质内,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像显示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明显高信号影,较T1WI、T2WI更加清楚.注射Gd-DTPA后多无明显异常对比增强.1例DWI显示双侧顶、枕叶及额叶皮层内弥散受限呈高信号,ADC图显示邻近的皮层下白质呈高信号.4例CT显示双侧顶、枕叶及额叶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3例CT未见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灶几乎完全吸收消失.结论PRE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0.
脑结核瘤的MRI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对脑结核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随访证实为脑结核瘤病人的MRI及其临床资料。采用0.3T低场永磁型设备,行常规SET1WI、FSET2WI,其中11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10例行CT检查,其中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共发现病灶32个,单发7例,多发5例,其中1例合并粟粒性结核瘤。将脑结核瘤的MRI表现不同分为2种类型。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等或略低信号,明显结节样强化或不均匀环状强化是脑结核瘤较具特征性的MRI表现,环内核心部分呈T2WI低信号对诊断更有价值。针对脑结核瘤的不同类型采取抗结核药物或手术切除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脑结核瘤有较特征性的删表现,并可指导临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