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在押人员童年创伤经历与其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在押人员的自杀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济南市某看守所1649名在押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556份,有效应答率为94.4%.至少有过1种童年创伤经历的在押人员占55.4%,有自杀意念的在押人员占25.8%.有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经历的在押人员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无相应童年创伤经历的在押人员(χ2值分别为51.3,40.5,25.6,68.5,80.6,均P<0.05);各种类型的童年创伤经历均和在押人员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0,0.28,0.22,0.34,0.35,均P<0.05);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经历是在押人员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55,1.49,1.81,均P<0.05).结论 在押人员童年创伤经历可增加其自杀意念的风险,可基于在押人员童年创伤经历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降低在押人员自杀风险,保障在押人员平安度过羁押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中生卷入欺负行为者的自杀意念与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山东省两所中学的初中生,采用初中生欺负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0份。结果不同类型欺负卷入者自杀意念检出率和自杀意念得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欺负卷入者EPQ各因子中神经质、精神质总体评分自杀意念组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内外向、掩饰性均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有无自杀意念与EPQ各因子中内外向和掩饰性均成负相关(P〈0.05),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 个性特点是初中生不同类型欺负卷入者自杀意念的内在易感因素,个性内倾和高神经质等与卷入欺负的初中生自杀意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利培酮对偏执型分裂症患者的视觉传入通路认知抑制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 将124名患者分成齐拉西酮组(n=61)、利培酮组(n=63).采用开放性的研究方法,使用规定剂量范围内的齐拉西酮、利培酮单一治疗8周,应用色词测试(CWT)及持续操作测试(CPT)评估认知抑制功能,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齐拉西酮组治疗后CWT错误数(3.12±5.23)个、每正确反应平均耗时[(1.92±1.38)s]和CPT2位数、3位数认错数[(2.31 ±3.76)个、(3.15±2.80)个]均较治疗前的[(4.60 ±6.80)个、(2.74±1.52)s、(3.85±3.62)个、(4.42 ±3.53)个]有所改善(P<0.05);利培酮组治疗后CPT2位数认错数[(3.39±3.59)个]较治疗前[(4.23±3.88)个]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齐拉西酮组在CWT的每正确反应平均耗时上及CPT2位数、3位数认错数上均优于利培酮组(P<0.05).结论 齐拉西酮、利培酮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偏执型分裂症视觉传入通路的认知抑制功能,齐拉西酮的短期效果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4.
欺负行为是校园内常见的攻击行为,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本文从校园欺负行为的概念、分类、假说、影响及测量方法和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校园欺负行为的研究和干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特征、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济南市初中生共830人.结果 初中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10.7%,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的趋势(P<0.05).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生活事件量表及家庭环境量表各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其他因子、亲密度、知识性、独立性、矛盾性及道德宗教观.结论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发生与不良的家庭环境、负性生活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童年期受虐及父母养育方式对人格的影响,为开展相关人群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整群方便抽取济南市1所中专学校、1所高中学校的学生290名,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童年期创伤问卷(CT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进行问卷调查。结果EPQ的E维度、L维度高分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高于低分组(P值均0.05);EPQ的N维度、P维度高分组虐待及消极的养育方式得分高于低分组(P0.05)。EPQ的E维度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正相关(r=0.147~0.260,P值均0.05);EPQ的N、P维度与受虐及消极的养育方式正相关(r=0.122~0.387,P值均0.05),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负相关(r=-0.166~-0.255,P值均0.01),而EPQ的L维度与此相反(r=-0.127~-0.171,P值均0.05;r=0.179~0.197,P值均0.01)。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进入内外向维度的回归方程;进入神经质、精神质回归方程的多为父母消极的养育方式及童年受虐。结论童年期受虐待及父母养育方式会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倾向。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自杀意念与焦虑抑郁情绪、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调查济南市两所初中共830人。【结果】初中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0.7%,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焦虑抑郁情绪、EPQ各人格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自杀意念与焦虑抑郁情绪、EPQ各人格维度在α=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自杀意念危险因素有焦虑抑郁情绪、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及掩饰性。【结论】有焦虑抑郁情绪和不良人格特征的初中生易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校园欺负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整群抽取山东省2所初中学生830名,采用欺负筛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受欺负的检出率为17.95%,男生高于女生。受欺负初中生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得分及检出率均高于一般学生(P值均<0.05)。进入受欺负初中生焦虑回归方程的主要有受欺负程度、个性外倾和神经质,进入抑郁回归方程的主要有受欺负程度、受关系欺负,进入睡眠质量回归方程的主要有神经质和受欺负程度。结论受欺负初中生具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受欺负程度对受欺负初中生的焦虑、抑郁、睡眠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格与童年期受虐待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童年期受虐待及父母养育方式均为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可影响人格特征的形成,并且有可能导致人格障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