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66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4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自2019年12月在武汉爆发以来,国内迅速播散,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极大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党中央和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亲自决策,亲自指挥,要求对疫情依法科学有序联防联控,全国上下,全民动员,众志成城,积极投入到这场战"疫"之中。该病传染性极强,重症患者较多,死亡患者剧增,早诊断是关键。核酸检测属于病原微生物检测,是早诊之金标准,直接影响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整体实施。采取核酸检测和影像学肺炎检查相结合、中西医救治并重的综合防控措施,终于促使湖北及武汉疫情达到了可控状态,其他省市疫情取得了个体化战果。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是患者临床治愈标准的主要部分,只有核酸检测阴性才能出院,继续进行为期2周的出院后康复隔离观察,但有些患者出院后核酸检测再次呈阳性,即所谓的"复阳"现象。本文从理论、文献、临床的多维度对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转阴-复阳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对复阳的可能原因及是否具有传染性提出来客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细胞铁死亡概述:在2012年Dixon等[2]首次提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形式-铁死亡(ferroptosis),其显著特征是细胞内铁的积累。铁死亡的本质是在消耗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或谷胱甘肽依赖的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one,GPX4)的同时,铁诱导的脂质活性氧的积累及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耗竭[3-4]。脂质活性氧的过度积累将导致细胞作出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对脂质、蛋白质和核酸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四头肌肌力对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3年8月前十字韧带断裂重建术后1年以上行内固定取出术的患者76例,男51例,女25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时患者年龄16~44岁,平均27.6岁。取内固定术前行双侧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速肌力测试,取内固定的同时行二次关节镜检查,观察髌骨和滑车软骨损伤情况,分析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分级的关系。结果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至二次关节镜检查的时间为12~51个月,平均25.3个月。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34例患者(45%)患侧与健侧股四头肌肌力比值≤80%,17例患者(22%)患侧与健侧腘绳肌肌力比值≤80%。将患者分为患侧与健侧股四头肌肌力比值>80%组(42例)与肌力比值≤80%组(34例)。两组分别有9例(21%)和16例(47%)出现术后髌骨软骨损伤分级增加,髌骨软骨损伤加重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髌骨软骨损伤分级平均增加0.10和0.68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有11例(26%)和11例(32%)出现术后滑车软骨损伤分级增加,滑车软骨损伤加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滑车软骨损伤分级平均增加0.55和0.71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到健侧的80%以上,可明显减少髌骨软骨损伤的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硫仑样反应的急救方法及分析。方法 32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给予心电图监护、吸氧、补液、地塞米松、纳洛酮、利尿、止吐、血管活性药物等急救治疗。结果治疗后有效率达到100%,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经过明确诊断及时抢救,可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及饮食控制对以超重或肥胖为基础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及高危者的治疗改善作用。方法:以超重或肥胖为基础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及高危者共197例.进行6周运动训练及饮食控制治疗.观察治疗后代谢综合征各组成成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受试者具有的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的个数明显减少(P〈0.001)。体重、BMI、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提高(P=0.001)。患者组改善较高危组明显(P〈0.001)。结论:对于以肥胖或超重为基础、年龄较轻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和高危者,短期低能量饮食配合中等强度规律运动.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本院救治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特点及心肺复苏结果,探讨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术(CPR)后患者CPR成功率及脑复苏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救治的16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CPR病因;根据患者发病地点不同,将其分为急诊室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CPR及脑复苏成功率。结果167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猝死所占比例最高(33.5%),其次为其他内科疾病(21.6%)和心血管疾病(18.6%)。脑复苏成功率为6.7%,自主循环恢复及脑复苏成功率最高为电击伤,分别为38.1%和28.6%。急诊室CPR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均高于普通病房(P<0.05)。结论CPR及脑复苏成功率较低,加强急救知识普及、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术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食品微生物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虽然有效,但存在检测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快速检测的要求。随着细菌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诞生了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它们因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检测周期短、效率高等优点,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α1肾上腺素能受体(α1-AR)拮抗剂哌唑嗪(Prazosin)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Na -K -ATPase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化酶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NE和哌唑嗪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Na -K -ATPase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SHR组比较,NE(10-7 mol/L)能减弱Na -K -ATPase活性(3.98±0.14 vs 7.92±0.19,P<0.01)及Na -K -ATPase α1-亚单位mRNA的表达(0.863±0.057 vs 1.307±0.051,P<0.01),单用哌唑嗪对Na -K -ATPase活性及mRNA的表达均无影响(P>0.05).哌唑嗪(10-7,10-6,10-5 mol/L)呈剂量依赖性减弱和阻断NE(10-7mol/L)对Na -K -ATPase活性(4.31±0.24,6.15±0.30,7.52±0.31)及Na -K -ATPase α1-亚单位mRNA表达(0.857±0.041,1.096±0.055,1.183±0.059)的影响(P<0.01,P<0.05).结论 NE抑制SHR Na -K -ATPase活性和下调Na -K -ATPase α1-亚单位mRNA表达,可能是通过α1-AR途径介导基因转录的下调.肾上腺素能1型受体拮抗剂哌唑嗪可通过阻断α1-AR途径抑制NE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Na -K -ATPase活性和Na -K -ATPase α1-亚单位mRNA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灸针灭菌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灸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粹之一。针灸疗法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针灸针的反复使用,很多疾病可以经体液传染。我国是乙肝大国,艾滋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作为直接进入人身体的针灸针,难免要刺到皮下毛细血管,针灸针反复使用,就给患者增加了通过血液传染疾病的隐患。为了解本溪市针灸针灭菌情况,2006年5月~6月,对本溪市8家医院,18所中医诊所进行了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