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88名罪犯中人格问题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在押罪犯中人格异常的情况以,利于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和改造。方法 使用“人格诊断问卷”等工具对某监狱在押犯进行调查,并设置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 研究组中的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回避型、被动攻击型和抑郁型人格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暴力型罪犯的分裂型、反社会型、表演型及被动攻击型人格分值高于财产型罪犯。而财产型罪犯的强迫型分值高于暴力型罪犯。结论 相对于一般的群体而言,由于家庭、成长背景、社会因素的影响,罪犯中的人格偏离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康复期住院精神病罪犯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康复期住院精神病罪犯心理卫生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处于康复期的住院精神病罪犯85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犯罪类型间的康复期住院精神病罪犯抑郁情绪的差别。结果康复期住院精神病罪犯SDS评分为(54.59±11.77)分,高于全国常模(41.88±1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同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间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期住院精神病罪犯存在较多的抑郁情绪,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减少对监管安全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对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的研究较多,但对精神分裂症残留期病人的康复效果研究尚不多。作者对长期的24例精神分裂症残留期病人组织工娱疗活动为主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并对其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4.
服刑罪犯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在押罪犯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方法:对某监狱3 412名在押罪犯进行整群调查.结果:罪犯中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0.93%.其中人格障碍为7.96%,神经症为1.00%,精神发育迟滞为0.59%,精神分裂症为0.44%,情感性精神障碍为0.26%.结论:罪犯中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对较高,其中人格障碍比例较高,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从更多的维度分析罪犯人格特征,探讨罪犯心理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调查男性服刑罪犯203人.结果罪犯组的Hs、D、Hy、Pd、Pa、Pt、Sc、Ma量表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01),具有极显著意义.暴力型组的Pd、Pa、Sc、Ma明显高于财产型组;而财产型组的D、Si则显著高于暴力型组.结论罪犯在精神状态及人格结构方面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较多的模糊躯体问题,情绪上的不愉快感、易怒及情绪不稳.人格上存在着自我中心、有敌意、判断力差、不可信赖、不成熟、有敌意、好寻衅等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相对于暴力型罪犯,财产型罪犯组存在着较多的沮丧、悲观、烦恼、自责、焦虑等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在押罪犯人格异常情况,提高罪犯矫正质量,提供相关的研究依据。方法:于2006年5月至10月对某监狱在押罪犯运用人格诊断问卷(PDQ-Ⅳ)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罪犯组中的偏执型、分裂性、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依赖型、强迫型、回避型、被动攻击型和抑郁型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常模。结论:罪犯中存在着较严重的人格障碍,表现为对他人不信任和猜疑,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不遵守社会准则,缺乏责任感,占有欲强,容易冒犯他人而不思悔过,自我形象和感情不稳定及显著的冲动性。对人格障碍的处置提出相应的管理、治疗及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少年罪犯个性特征。方法 对126例16~18岁少年在押罪犯实施EPQ测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E、N、P量表分及外向不稳定、外向倾向均高于常模。结论 少年罪犯大多数为外向、情绪不稳及精神质个性。具体表现为:易怒、缺乏同情心、对人持敌意、好冲动。  相似文献   
9.
自杀是人类的十大死因之一,而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危险比一般人群高2倍-12倍[1].为进一步探讨服刑精神疾病罪犯这一特殊群体自杀行为的发生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及干预措施,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为此作者对1232例精神疾病罪犯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诈病指故意模拟或夸大躯体或精神障碍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逃避外界某种不利于个人处境,摆脱某种责任,或者获得某种个人利益[1]。罪犯在监狱服刑过程中为了逃避或减轻惩罚,诈精神病的案例较为多见。对诈病的诊断一般建立在经验性评估之上,诊断的必要条件是诈病者承认伪装,承认后症状消失[2]。本研究对36例明确诊断为诈病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归纳其特点,为罪犯诈病的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