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皮肤外伤诱发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表现等,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3例由皮肤外伤所诱发的天疱疮或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及治疗,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与总结.结果 3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62、60、71岁,由外伤或手术诱发,与发病间隔时间分别为5周、5周和3d,分别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抗体109 U/ml,BP230抗体阴性)、寻常型天疱疮(Dsg1抗体68.8 U/ml,Dsg3抗体219 U/ml)和落叶型天疱疮(Dsg1抗体143 U/ml,Dsg3抗体阴性).经糖皮质激素系统和(或)外用治疗后皮疹均明显好转.结论 外伤可能是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1个诱发因素.对于外伤后伤口愈合不良或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糜烂,用外伤或手术难以解释时,都应警惕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可能,及时行组织病理或免疫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浸润淋巴细胞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外周血抗桥粒黏蛋白(Dsg)1/Dsg3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93例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组织病理片进行分析。计算每例 × 50镜下淋巴细胞总数,定义为淋巴细胞密集程度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Dsg1/Dsg3抗体滴度。统计淋巴细胞密集程度指数与抗体滴度间相关性。对其中8例寻常型和8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皮损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CD3+ T细胞、CD20+ B细胞、CD138+ 浆细胞的分布。结果 在93例病理切片中,Grade1、Grade2、Grade3淋巴细胞聚集出现概率分别为100.00%、68.09%、10.64%,寻常型(56例)和落叶型天疱疮(37例)比较,Grade1?3淋巴细胞聚集出现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的密集程度在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Dsg1和抗Dsg3 的抗体滴度无相关性。在16例天疱疮病例中,全部有CD3+ T细胞出现,15例有CD20+ B细胞,12例有CD138+ 浆细胞存在。16例切片中,Grade1?3淋巴细胞聚集区域中均含有大量的CD3+ T细胞,而含有CD20+ B细胞的淋巴细胞聚集占总数的52.80% ± 5.78%,含有CD138+ 浆细胞的淋巴细胞聚集占总数的34.59% ± 7.42%。CD3+ T细胞、CD20+ B细胞、CD138+ 浆细胞在寻常型(8例)和落叶型天疱疮(8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可能形成异位淋巴结构,参与皮损的形成和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与单用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PRP治疗白癜风的研究,并对文献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以有效率、显效率作为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OR及相应的95% CI值。结果:本文共纳入4篇研究,统计分析显示,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PRP与单用308 nm准分子激光比较有效率:OR=3.39,95% CI 1.98~5.80;显效率:OR=10.31,95% CI 2.43~43.72。两种疗法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PRP治疗白癜风疗效优于单用308 nm准分子激光。  相似文献   
4.
邹雅茹  童建菁  叶静  陈字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7):165-167,186
白杨素( chrysin)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近期发现它具有抗肿瘤活性。在多种体内外肿瘤实验研究中,白杨素表现出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活性,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白杨素激活caspase活性诱发凋亡级联反应;下调PI3 K/Akt信号通路;改变基于谷胱甘肽的氧化还原系统以及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等。已有研究表明,白杨素的化学结构满足黄酮类化合物在肿瘤细胞内发挥细胞毒性的必需结构,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天疱疮皮损局部CD4+定居记忆T(TRM)细胞的浸润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 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收集天疱疮患者20例,健康对照1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天疱疮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皮肤CD4+ TRM细胞的表达。比较天疱疮患者不同部位皮损处CD4+ TRM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CD4+ TRM细胞比例与病情控制所需时间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D4+ TRM细胞比例和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PDAI)评分、循环中抗桥粒芯糖蛋白(Dsg)抗体滴度的相关性。结果 20例天疱疮患者中16例为寻常型天疱疮,4例为落叶型天疱疮。所有患者均有皮肤累及,14例皮损组织取材于躯干部位,6例取材于四肢部位。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和取材部位与天疱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CD3+ T细胞(72.75% ± 8.2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1.33% ± 8.72%,t = 14.24,P < 0.001),CD4+ TRM细胞比例(44.05% ± 14.27%)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60% ± 5.12%,t = 9.10,P < 0.001)。天疱疮患者躯干部CD4+ TRM细胞比例(49.57% ± 12.32%)显著高于四肢(31.17% ± 9.75%,t = 3.23,P < 0.05)。皮损局部CD4+ TRM细胞比例与PDAI呈正相关(r2 = 0.246,P = 0.026);而与血清中循环抗Dsg1(r2 = 0.137,P > 0.05)和抗Dsg3(r2 = 0.162,P > 0.05)抗体滴度无显著相关性。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4周内不能控制的患者皮损处CD4+ TRM细胞比例显著高于4周内可以控制的患者(t = 3.22,P < 0.05)。结论 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CD4+ TRM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疾病治疗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中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子、插入序列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并筛选出49株MDR-PA,用PCR分析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基因(traA,trbC,traF)、转座子遗传标记基因(tnpA,tnpU,tnsA,merA,tnp513)、插入序列遗传标记基因(ISEcp1,IS26,ISaba1,IS903,ISpa7,ISKpn6,ISKpn7,IS1133,ISCR1,ISCR3/14)、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IntI1,IntI2,IntI3)共2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结果 49株MDR-PA共检出1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关基因,阳性率最高的为IS26(77.6%);阳性基因构成模式IS26+ISaba1+ISCR3/14+IntI1检出率最高,共7株(14.3%);首次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F;49株MDR-PA中只有2株未检测到可移动遗传元件。结论接合性质粒、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4类可移动遗传元件在本组MDR-PA中均有检出,这些可移动性遗传元件介导多种耐药基因使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高龄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病房收治的年龄>80岁的高龄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组与HCAP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结果:165例高龄肺部感染患者中,HCAP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19.9±12.3)d]显著长于CAP组[(14.6±7.4)d](P<0.05),且病死率显著高于后者(22.9%比7.3%,P<0.05)。2组患者症状不典型,有基础疾病者142例(86.1%)。2组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HCAP组患者入院时的肺炎严重度指数(PSI)显著高于CAP组(125.2±27.1比116.8±25.8,P<0.05),PSI评分Ⅴ级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后者(38.6%比23.2%,P  相似文献   
8.
GFP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银杏黄酮磷脂复合物(GFP)对过氧化氢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第三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六组:A组不予任何处理;B组正常孵育16 h,C、D组分别予浓度为50、100μg/ml的银杏黄酮孵育16 h,E、F组分别予浓度为66.7、133.4μg/ml的GFP孵育16 h,除A组外均制作氧化损伤模型(予H2O2100μmol/L孵育2 h)。MTT法检测各组内皮细胞活性;试剂盒检测细胞LDH释放率及培养液中MDA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RT-PCR法测定ICAM-1 mRNA表达。结果除A组外,细胞活性均下降、LDH释放增多、MDA含量增高;银杏黄酮及GFP干预后细胞活性增加,LDH释放和MDA生成减少,NF-κB活化受抑制,ICAM-1表达减少,呈现剂量依赖性,且GFP作用明显优于银杏黄酮。结论银杏黄酮及GFP对过氧化氢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且GFP效果优于银杏黄酮;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细胞损伤,抑制NF-κB活化,降低ICAM-1在细胞膜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杨素抑制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合端粒重复序列(CCCTAA)n的肽核酸(PNA)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端粒CCCTAA和DNA损伤蛋白53BP1的共定位,以测定端粒损伤的形成。结果:白杨素能抑制NB4细胞有效增殖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8μmol/L,而在端粒处CCCTAA的PNA探针的绿色荧光信号与53BP1抗体的红色荧光信号发生融合。白杨素处理过的NB4细胞早期凋亡(15.90±3.82)、晚期凋亡(14.41±3.87)远高于对照组(2.01±0.61、1.72±0.57)(P<0.05)。结论:白杨素有抑制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端粒保护染色体末端的能力;白杨素特异性增加端粒处的损伤可能是其阻滞细胞周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类以表皮内棘细胞松解为特点的严重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临床表现为松弛性的水疱及大疱,易破溃而露出大片鲜红的糜烂面,容易继发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因感染、败血症及恶病质而死亡[2]。天疱疮患者皮肤受损范围广泛、面积大,尽早控制皮肤损害,使糜烂面愈合,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并提高治愈率[3]。因此,创面护理治疗对本病的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