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并发出血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收治的7例PCNL术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全部明确诊断为肾动脉出血,假性动脉瘤5例,肾动静脉瘘1例,叶间动脉损伤1例,均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成功,出血停止,保留了患肾的大部分组织和功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手术中操作程序规范,术后准确判断出血的原因并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治PCNL并发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直肠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在提高前列腺癌(PCa)检出以及在前列腺疾病良恶性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对83例临床可疑PCa患者行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和SWE检查,测量病变区弹性模量最大值(Emax)和平均值(Emean),在常规"6+X"系统穿刺的基础上加穿SWE异常区,结合病理结果探讨SWE在提高PCa检出率中的作用。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Emax的ROC曲线,取得Emax的弹性界值,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数据的相关性。结果:83例患者全部完成穿刺,病理诊断为PCa 31例,BPH 52例。PCa患者的Emax和Emean分别为(63.70±14.29)kPa、(43.04±8.57)kPa,BPH患者分别为(47.13±9.95)kPa、(33.25±4.61)kPa,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ax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取54.15 kPa作为诊断界值时,诊断的灵敏度为90.1%、特异度为80.2%。TRUS引导穿刺的阳性检出率为28.92%,单针检出率为17.27%;SWE阳性检出率为32.53%,单针检出率为72.38%。SWE单针检出率明显高于TRUS(P0.05)。SWE检测的敏感度为80.65%,特异度为86.54%,准确性为84.34%,阳性预测值为78.13%,阴性预测值为88.26%,均显著高于TRUS(54.84%、67.31%、62.65%、50.00%、71.43%,P0.05)。Emax与PCa患者的Gleason评分具有正相关性。结论:SWE有助于确定活检靶目标,有效提高PCa检出率,在PCa与BPH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规律性真空负压吸引联合他达拉非每日小剂量(OAD)方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门诊诊治的60例E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20岁~60岁,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联合治疗组患者在他达拉非OAD方案基础上,联合规律性真空负压吸引(第1个月每日1次,第2个月每周3次,第3个月每周1次)。单药治疗组患者组采用他达拉非OAD方案:5mg,每晚1次,治疗期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结束时、停止治疗3个月后,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视频刺激勃起检测(AVSS)、性生活日记(SEP-2、SEP-3)指标变化,评估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IIEF-5评分、阴茎头端、根部硬度≥60%维持时间、插入成功率和性交成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结束时IIEF-5评分、阴茎头端、根部硬度≥60%维持时间、插入成功率和性交成功率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均P0.05);在治疗3个月结束时,两组患者随访IIEF-5评分、阴茎头端、根部硬度≥60%维持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停止3个月后,两组患者随访IIEF-5评分、阴茎头端、根部硬度≥60%维持时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药治疗组;在停止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插入成功率和性交成功率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均P0.05);两组患者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性真空负压吸引联合他达拉OAD方案治疗ED安全有效,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相比,其长期疗效更为显著,联合治疗有望成为ED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急性上尿路结石梗阻合并脓毒血症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急性上尿路结石梗阻合并脓毒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急诊行膀胱镜下逆行插管引流或B超引导下经皮肾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后全身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感染控制后再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术后4~6周复查B超及KUB示结石全部排净。结论一期行经皮肾微创穿刺造瘘引流或输尿管镜置管引流术,及时解除上尿路梗阻,可改善上尿路梗阻患者预后及后期排石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直肠实时超声引导精囊镜(TRUS-SVS)治疗射精管梗阻性无精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术前确诊为双侧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且经射精管开口和前列腺小囊进入精囊均失败4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TRUS-SVS进入精囊,分析手术进镜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和治疗效果,评估TRUS-SVS的应用价值。结果:采用TRUS-SVS成功进入精囊36例,手术进镜成功率达90.0%(36/40),其中双侧精囊镜检查33例,单侧精囊镜检查3例,平均手术时间(32.8±16.6)min,3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3个月,术后1~3个月查精液找到精子31例,4~12个月查精液找到精子25例,术后12月内配偶妊娠9例。术后附睾炎2例,血尿2例,后随访均治愈,所有患者均无逆行射精、尿失禁及直肠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经射精管开口和经前列腺小囊进入精囊均失败的患者,TRUS-SVS进镜可增加手术进镜成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中对前列腺和直肠的损伤,改善患者的精液质量,可作为常规手术路径失败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7.
后腹腔镜手术对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并比较泌尿外科腹膜后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对围手术期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将32例病人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RL组(n=20),在腹膜后腹腔镜下手术,O组(n=12),行传统开放手术。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开始后1 h、手术后第1天、手术后第2天抽取肘静脉血,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清T3、T4、TSH、皮质醇(cortisol COR)、胰岛素(insulinINS)、胰高血糖素(glucogan GLU)的水平。结果两组手术前各项内分泌激素无显著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手术开始后1 h、术后1、2 d各项激素水平均有所下降,两组间各项激素变化有同步性;两组间术后比较,后腹腔镜组手术后各项激素的改变均小于开放手术组,但除术后第一天的T3浓度RL组明显低于O组外(P=0.021),其余各时间点T3、T4、TSH、皮质醇(COR)、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LU)的浓度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泌尿外科腹膜后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不仅表现在切口微小,对围手术期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8.
阴道闭锁并巨大结石误诊为膀胱憩室并结石1例武警安徽总队医院泌尿外科张艳斌,胡仲荣,林政(合肥230041)关键词阴道闭锁,结石,膀胱憩室阴道闭锁伴阴道积液、阴道巨大结石临床少见,本院发现1例,误诊为膀胱憩室并结石。现报告如下。患者,女,12岁。主诉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并提高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65例肾移植术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术前均无黄疸及肝胆系统疾病,术后出现肝损害的时间6~504(中位数40)d,术后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强的松三联免疫治疗.42例减少环孢素A用量,23例调整更换为肝功能损害小的免疫抑制剂,所有病例均加用适当的保肝降酶药物.结果 50例肝功能恢复正常,14例肝功能改善,1例经上述治疗无好转,半年后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 由于环孢素A等药物副作用,肾移植受者易导致肝功能损害,对于此类患者应调整用药方案并加强保肝治疗.术后定期监测肝功能对保证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子印迹技术与中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斌  崔元璐  何永志 《中药材》2008,31(4):616-619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一种新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分离技术。由于其具有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的优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及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酶模型以及生物模拟传感器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