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6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了解HBV-ACLF内科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内科综合治疗有效98例,无效42例,死亡23例。有效组肝硬化病史、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无效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肝性脑病(OR=1.869,95%CI=1.073~3.256)、消化道出血(OR=3.478,95%CI=1.621~7.462)、肝肾综合征(OR=4.141,95%CI=1.031~5.091)、INR(OR=3.081,95%CI=1.497~6.341)、Scr(OR=2.817,95%CI=1.629~4.871)和MELD评分(OR=1.305,95%CI=1.194~1.426)是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HBV-ACLF内科综合疗效肯定,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提高疗效,而对于合并并发症、肝功能下降及MELD评分升高者,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影响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4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生存63例,死亡77例。回顾性分析生存与死亡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血清甲胎蛋白峰值水平仅为(47.6±8.9) ng/ml,显著低于生存组[(175.8±254.1) ng/ml,P<0.05],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水平为(377.3±164.6) μmol/L,显著高于生存组[(251.7±151.4) 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4±0.6),显著高于生存组【(1.6±0.2),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2±9.9) g/L,显著低于生存组【(35.8±8.2) g/L,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01)、有肝脏基础疾病(P=0.032)、并发肝性脑病(P=0.024)、存在感染(P=0.03)、并发消化道出血(P=0.014)、有腹水(P=0.02)为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P=0.005)、感染(P<0.001)、消化道出血(P=0.001)和基础肝病 (P=0.004)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部分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至肝衰竭,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多见,内科综合治疗仅在不到一半的患者有效,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和INR太高患者预后不良,并发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有基础肝病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对此类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护理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 2017年5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6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IFN-γ基因多态性位点+874T/A和+2109A/G基因型,采用x2检验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IFN-γ基因SNP位点+874T/A和+2109A/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结果 在IFN-γ+874T/A位点,ACLF患者TT基因型为48.3%,显著低于健康人的56.7%,而AA基因型为31.7%,显著高于健康人的13.3%(P<0.05),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方面,ACLF患者T等位基因频率为58.3%,显著低于健康人的71.7%,而A等位基因频率为41.7%,显著高于健康人的28.3%(P<0.05);在IFN-γ+2109A/G位点,ACLF患者显性等位基因纯合子AA基因型频率为53.3%,显著低于健康人的66.7%,隐性等位基因纯合子GG基因型频率为2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P<0.05),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方面,ACLF患者A等位基因频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3%,而G等位基因频率为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N-γ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患者发生ACLF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其中IFN-γ基因+874T/A位点中的A等位基因和+2109A/G位点中的G等位基因可能是患者发生HBV-ACLF的风险等位基因,监测外周血IFN-γ基因多态性对及时准确地预测ACLF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4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生存63例,死亡77例。回顾性分析生存与死亡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血清甲胎蛋白峰值水平仅为(47.6±8.9) ng/ml,显著低于生存组[(175.8±254.1) ng/ml,P0.05],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水平为(377.3±164.6)μmol/L,显著高于生存组[(251.7±151.4)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4±0.6),显著高于生存组【(1.6±0.2),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2±9.9) g/L,显著低于生存组【(35.8±8.2) g/L,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01)、有肝脏基础疾病(P=0.032)、并发肝性脑病(P=0.024)、存在感染(P=0.03)、并发消化道出血(P=0.014)、有腹水(P=0.02)为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P=0.005)、感染(P0.001)、消化道出血(P=0.001)和基础肝病(P=0.004)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部分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至肝衰竭,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多见,内科综合治疗仅在不到一半的患者有效,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和INR太高患者预后不良,并发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有基础肝病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对此类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护理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我国HBV感染者基数庞大,据推测,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例[1]。HBV携带者与CHB患者的区别主要为后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肝组织学检查肝细胞有炎症改变[2]。肝组织学检查为有创操作,具体实施率较庞大的基数而言微乎其微。CHB患者ALT水平与肝脏组织炎症损伤之间无绝对的平行关系[3],在某些情况下,肝功能持续正常有可能成为一个伪像,在这一伪像下,仍有肝脏进行性受损,直至发病时最佳治疗时机已经错过,多见于HBeAg阴性的CHB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内四科有1例典型病例,患者肝功能正常但肝组织活检示肝细胞受损明显,应用Peg-IFN-α2a抗病毒方案治疗,并取得良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健康人、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30例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LR4及IL-6水平分别为13.5±4.6 MFI和80.5±36.5ng/L,均高于正常人(P〈0.01);慢性HBV携带者TLR4水平为3.8±1.8MFI,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IL-6水平为45.6±36.8ng/L,明显升高(P〈0.01);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LR4表达与IL-6水平呈正相关(γ=0.768,P〈0.01),而HBV携带者TLR4表达与IL-6水平无显著性相关(γ=-0.775,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LR4表达及IL-6水平随着Child分级升高而依次升高。结论 TLR4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及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