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江西省COVID - 19疫情,评价江西省启动一级响应的及时性和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 根据江西省防控措施及病例输入情况,构建多阶段新型冠状病毒SEIR模型。将江西省真实病例数与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对,验证模型准确度,依据构建的模型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 江西省COVID - 19疫情前期以输入性为主,1月25日后以本地暴发为主。回归分析显示,模型拟合结果与真实病例发生情况比较吻合;截至3月10日模型拟合累计确诊病例946(95%CI:903~995)例。以此模型为“基础模型”评价江西省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显示不佩戴口罩确诊病例数较基础模型上升30.44%;推迟3 d和7 d启动一级响应,确诊病例数较基础模型分别升高91.12%(1808例)和496.72%(5645例),且Rt降至1以下分别推迟5 d和14 d。结论 多阶段SEIR模型与真实病例的发病情况吻合度较好,拟合效果较优。及时启动一级响应及提倡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的实施对江西省COVID - 19疫情的防控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旨在探讨江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选取我院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门诊及住院者中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26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免疫调节作用及抗炎作用,其易分离和体外易培养扩增等特性使得其在细胞治疗、替代疗法、基因治疗、组织工程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为治疗急慢性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帮助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度过几星期等待肝移植甚至直接修复受损肝脏,这将是经济理想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疾病临床应用和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在肝硬化组织中的分布、意义及肝细胞癌变对其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肝硬化组织和1例大致正常肝组织TGFβ1的表达情况。用Masson染色显示胶原纤维,GordonSweet染色显示网状纤维。CMIAS-8彩色图像分  相似文献   
5.
南昌市第九医院从2004年8月至2005年5月收治艾滋病(AIDS)患者22例,现将这些病例的临床情况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对象为经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抗-HIV阳性的成人AIDS患者。2结果22例AIDS患者年龄22~54岁,其中22~35岁18人(占81·8%)。男17例,女5例,男∶女为3·4∶1。无业17人,曾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在合并感染者中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HBV和HCV在合并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中相互作用的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肝病(包括HBV和HCV合并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穿病理样本及其血清.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肝功能,血清HBV DNA、血清HBV标志物、血清HCV RNA、抗-HCV;所有肝活检样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作苏木精-伊红、Masson和网状纤维染色,并进行肝炎分级分期,HBsAg和HBcAg免疫组化,HBV DNA和HCV 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HBV和HCV合并感染的患者重型慢性肝炎(G4)发生率比HBV或HCV单独感染的患者高,分别为62.50%、27.05%和30.56%(P<0.01).在HBV和HCV合并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4/32(12.5%),HCV RNA阳性率为24/32(75%),而HBV或HCV单独感染组分别为HBV DNA阳性107/122(87.7%)和HCV RNA阳性58/72(80.56%).结论 HBV和HCV合并感染可增加重型慢性肝炎的发生率.在HBV和HCV合并感染的患者中,HBV和HCV呈相互抑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HCV对HBV的抑制.  相似文献   
7.
车达平  徐龙  张志成 《江西医药》2003,38(6):403-40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i(Pre-S1)蛋白、HBcAg、HBV DNA及HBV其他标志物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为评判HBV复制和病情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方法对13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应用微板核酸杂交法;HBcAg采用ELISA间接法,两种抗体包被,反应孔内裂解Dane颗粒的酶标技术直接检测Pre-S1及HBV其他标志物同时进行ELISA检测. 结果血清中Pre-S1、HBcAg、HBV DNA检出率在HBsAg、HBeAAg抗-HBc组合中最高,分别为33.3%、74.6%、85.7%,与HBV-M其它组合比较P<0.01;HBeAg和HBcAg阳性组的HBVDNA、Pre-S1检出率最高(91.7%、39.6%),其次为HBeAb和HBcAg阳性组;HBV DNA阳性组的Pre-S1、HBcAg检出率(27.5%、62.6%)明显高于阴性组(2.2%、8.9%),P<0.001;Pre-S1阳性血清中HBcAg与HBV DNA检出率为96.4%、89.3%,与阴性组比较P<0.001及P<0.05;Pre-S1、HBcAg与HBV DNA检出率在各临床类型患者中,除慢性肝炎HBV DNA检出率高,且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它无特异性. 结论血清Pre-S1、HBcAg、HBV DNA和HBeAg均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抗HBe的出现并不表示病毒复制停止,应参考其他病毒复制指标情况.乙型肝炎各临床类型HBV复制指标检出率仅HBVDNA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自血光量子血氧疗法(Ultravioletbloodira diationoxygen,UBIO)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诊断为慢性重症肝炎者1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前者使用UBIO疗法外,两组均采用了护肝、基础治疗和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42.68%,总有效率为73.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7.66%和51.19%(P<0.05);治疗组TBIL下降至52.34±12.72,对照组下降至123.98±13.25(P<0.01);治疗组ALT下降至68.23±24.36,对照组下降至126.74±32.11(P<0.05),上述两项参数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PTA上升至45.60±12.46,对照组上升至36.24±10.87(P<0.01);治疗组白蛋白上升至35.83±2.22,对照组上升至30.22±3.41(P<0.05),上述两项参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甲皱微循环恢复、肝血流图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UBIO疗法是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更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自血光量子血氧疗法(UBIO)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诊断为慢性重症肝炎的患者1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前者使用UBIO外,两组均采用了护肝、基础治疗和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42.68%,总有效率为73.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7.66%和51.19%(P<0.05);治疗组TBiL下降至52.34±12.72,对照组下降至123.98±13.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ALT下降至68.23±24.36,对照组下降至126.74±32.1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TFA上升至45.60±12.46,对照组上升至36.24±10.8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清蛋白上升至35.83±2.22,对照组上升至30.22±3.4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甲皱微循环恢复、肝血流图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UBIO疗法治疗慢性重症肝炎比目前治疗方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0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一个主要菌型.作为一种病原菌而使人类致病,于1982年在美国被首次发现[1],此后相继在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1996年5月8日在日本大阪的Sakai市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食物中毒感染的暴发流行,累计受感染者近万人,其中大多为6至12岁儿童,造成7人死亡,引起世界普遍关注和重视,现美国每年因大肠杆菌0157:H7感染至腹泻者2万余人,我国在1987年以来已先后在江苏、山东、北京、河南、安徽、新疆等地发现了EHEC(散发感染患者或发现有EHEC菌株[2]),目前尚未有EHEC感染暴发流行的报道.江西省未有EHEC感染的报道,近期(5月份)在南昌市京东乡因集体聚餐后发生的一百四十余人食物中毒事件,经初筛试验高度怀疑0157:H7感染所致,最后虽未分离到该菌,但我们仍应该对EHEC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