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治疗以肿瘤为主的多种疾病.重组DNA技术使鼠源抗体的人源化改造得以实现.此文对抗体人源化技术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这些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较大.现有疗法不能长期控制大多数患者的病毒复制,而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因其独特的优点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此文就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的分类及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3月龄婴儿接种一种新上市的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PCV-AC)的免疫原性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盲法、同类疫苗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招募3月龄婴儿按照1:1比例分别接种3剂本研究试验疫苗和另一种已上市使用的对照疫苗,检测免疫前和全程免疫后30d A群、C群脑膜炎奈瑟菌(Nm)抗体,观察全程免疫后0-30d不良反应和6个月内严重不良事件(SAE),比较抗体阳转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对照组均入组受试婴儿276名。两组MPCV-AC免疫后A群Nm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6.80%、86.92%(x2=0.002,P=0.967),GMT分别为1:48.50、1:43.02(t=0.74,P=0.460);C群Nm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1.20%、90.38%(x2=0.10,P=0.750),GMT分别为1:63.12、1:57.99(校正t=0.68,P=0.495)。两组免疫后0-30d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9%、29.2%(x2=23.25,P<0.001),其中局部不良反应分别为1.9%、7.1%(x2=25.32,P<0.001),全身不良反应分别为17.3%、24.8%(x2=13.83,P<0.001);两组均无4级不良反应或SAE发生。结论3月龄婴儿接种本研究MPCV-AC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治疗性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重组乙肝表面抗原和高效价抗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成的免疫复合物,简称乙肝疫苗)Ⅰ期临床研究中诱生的免疫应答作用。方法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测定乙肝疫苗诱生的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体免疫球蛋白亚类;用~3H-TdR掺入法进行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使用BD-CBA试剂盒。结果所有志愿者中,乙肝疫苗诱导产生抗HBsAg抗体,其IgG免疫球蛋白亚类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20/20)为IgG1、IgG3双阳性和 IgG2和IgG4双阴性,IgG1、IgG3双阳性者中IgG1均强于IgG3,但每个受试者之间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结果显示,80%(4/5)的志愿者重组HBsAg特异性淋转刺激指数(SI)大于2.0,植物血凝素非特异性淋转刺激指数和重组HBsAg特异性淋转刺激指数无相关性。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第一次注射乙肝疫苗后42d,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和注射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而在71d时所有志愿者(8/8)干扰素γ和7名志愿者(7/8)IL-2高于注射前(P值<0.01或P< 0.05);而其他4种细胞因子在注射后71d没有显著性变化(P值均>0.05)。结论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在健康受试者中有效地诱导出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和优化直接检测乙肝免疫复合物(IC)的方法。方法建立补体C1q固相ELISA、鼠抗-HBs固相ELISA、补体消耗试验等三种检测乙肝IC的方法,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三种方法均可检测出乙肝IC,都有较高灵敏度和重复性。结论选择鼠抗-HBs固相ELISA作为直接检测乙肝IC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这些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较大.现有疗法不能长期控制大多数患者的病毒复制,而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因其独特的优点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此文就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的分类及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感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虽然核苷类(核昔酸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肝治疗已取得较大成果,但调动患者的免疫应答也是控制和治疗慢性乙肝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型(IC)治疗性乙肝疫苗自1988年获同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以来,已经历20年的历程,现将研究历程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免疫复合物型乙型肝炎疫苗在小鼠体内和食蟹猴体内的免疫原性。方法免疫复合物型乙型肝炎疫苗单次免疫小鼠,不同时间点采血进行anti-HBs滴度动态检测;不同免疫程序免疫小鼠,进行anti-HBs滴度检测;肌肉注射5μg/只免疫小鼠,ELISPOT方法检测IFN-γ形成斑点数并进行阳转率统计;测定稳定性试验样品的ED50;分别以20μg/只和100μg/只剂量免疫食蟹猴,不同时间点采血检测anti-HBs滴度。结果免疫复合物型乙型肝炎疫苗动态检测anti-HBs滴度均高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免疫复合物型乙型肝炎免疫2针次anti-HBs滴度可达到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免疫3针次水平;免疫复合物型乙型肝炎疫苗细胞免疫检测IFN-γ斑点形成细胞( SFC)及阳转率高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及酿酒乙型肝炎疫苗国家参考品;免疫复合物型乙型肝炎疫苗长期稳定性优于酿酒酵母乙肝疫苗,ED50值低于后者,高低两种剂量免疫食蟹猴,均可诱导高滴度anti-HBs,且持续性良好。结论免疫复合物型乙型肝炎疫苗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均优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  相似文献   
10.
作者使用的甲型肝炎病毒(HAV)HM175株的分离株pHM175系由HM175原株BS-C-1细胞中连续传20~22代,或进一步用放射免疫灶试验(RIFA)挑选大灶性HAV颗粒在BS-C-1细胞上克隆两次获得.在进行动力学研究时,将上述pHM175株再在FRhK-4细胞传2~4代,用两个以上放射免疫灶单位(RFU)/细胞的病毒量接种BS-C-1细胞建立一级生长曲线,然后于不同时间测定释放于培养液中的游离病毒(RV)和抗原以及与细胞结合的病毒(CA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