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1.
2.
【摘要】背景:再同步化治疗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但大约有1/3患者不能从中获益,也就是无反应者。目的:探讨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方法:回顾性的研究在我院所有因符合CRT指征而行CRT植入术的患者,采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基本资料(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 时限(QRSd)、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在术后的透视影像下,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侧位左右心室间电极直接距离(L)(水平距离 V ,垂直距离 H),正前位心脏横径(C)、胸腔横径(T),根据勾股定理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直接距离(DD2=V12+L22)或(DD2=V22+L12);计算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 DD/C。并根据术后心脏彩超变化或临床症状评估分为显著有效(A组),有效(B组)和无效(C组)。结果:共有108个患者(平均年龄 64.34±9.35岁,51.9%男性,57.4%扩心病)纳入研究,A组(31)、有效组(56)和无效组(31);三组患者术后6月的LVEF、6-MWT、LVEDD、QRSd、NT-ProBNP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DD及DD/C在组内及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B组>C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DD和DD/C是CRT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在ROC曲线分析中,DD(DD/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0.713)和0.741(0.835),A组和B组、B组和C组之间的DD(DD/C)截断值分别为54.84mm(0.551)和43.5mm(0.395)(P<0.05)。结论: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心室间电极距离与CRT临床疗效呈正相关,DD(DD/C)越大,CRT临床效果越好,并且也是预测CRT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不同时段行血栓抽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高负荷血栓的STEMI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血栓抽吸术,将患者分为血栓抽吸+PCI组(63例,A组)、常规PCI组(64例,B组)。根据发病开始至导丝通过犯罪血管时间≤6 h、>6 h且≤12 h、>12 h且≤24 h,A组又分为A1组(23例)、A2组(27例)、A3组(13例),B组又分为B1组(25例)、B2组(25例)、B3组(14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分级、术后1 h ST段回落、术后7 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 结果 A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3级比例、术后1 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完全回落比例和术后7 d LVEF均优于B组(P<0.05)。A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3级比例优于B2组(P<0.05),A3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3级比例、术后1 h ST段完全回落比例和术后7 d LVEF均优于B3组(P<0.05)。术后3个月A组与B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A3组与B3组间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PCI术中联合血栓抽吸,有利于减少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提高术后心肌灌注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尤其是在心肌缺血12~24 h内,可减少心肌缺血时间延长对心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效果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经最佳药物治疗仍存在心力衰竭症状、符合CRT指征的75例心力衰竭患者。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波宽、脑钠肽(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全因再入院次数、全因病死例数。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术后CRT影像指标心脏横径(L),正位(DD1)、左前斜位(DD2)、右前斜位(DD3)时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直接距离,取直接距离最大值(DD);计算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DD/L。根据《心血管系统疗效评价指标》及meta分析疗效评判标准分为显效应答(A组)、有效应答(B组)、无应答(C组)。结果 3组患者CRT术后6个月LVEF、6MWT距离均提高,LVEDD、QRS波宽、BNP、MLHFQ评分均降低,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A组患者与B组患者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DD、D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C组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DD、DD/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C组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DD、D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0);F检验显示3组患者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DD、DD/L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组DD(P=0.034,OR=0.094,95%CI=-4.546^-0.178)、DD/L(P=0.038,OR=0.088,95%CI=-4.726^-0.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CRT效果相关,CRT术中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DD/L越大,相应临床效果越佳,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是CRT效果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肖群林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70-71,76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抗血小板和抗炎效果。方法将86例ACS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以ACS治疗指南为基础方案,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观察组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均治疗30 d,均于用药前,用药7、30 d后检测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与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30 d后,hs-CRP与TNF-α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30 d后,hs-CRP与TNF-α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7、30 d后,观察组hs-CRP与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点的水平(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降低了ACS患者的血hs-CRP及TNF-α水平,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Brugada综合征在1992年由Brugada首次发现与报道[1],它主要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ST段抬高,患者可因室性心律失常,而发生心脏骤停、突发晕厥、猝死等。目前认为是编码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的SCN5A基因突变导致[2],心电图表现为右胸导联(V1、V2、V3)ST段鞍背型或上斜型向上抬高。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最广泛采取的预防心脏骤停、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方法[2]。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与利培酮片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的安全性以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将我院处于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片组与阿立哌唑组,在对他们进行一个疗程(即12周)的治疗后,利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即TESS)、阴性症状表以及阳性症状表(即PANSS)、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对其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在对本研究的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他们的PANSS评分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两组患者疗效评定方面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阿立哌唑组的不良反应出现概率低于利培酮片组。结论利培酮片与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这两种药物在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其疗效基本一致,且具有起效快的优点,但是在选用利培酮片时,应多加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究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DD)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最佳药物治疗并接受DD指导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既往研究中接受常规CRT心衰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术后CRT影像资料获取:二维影像上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位时心脏横径(L),分别在正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时测得DD并取最大值,计算DD/L;记录左前斜40°、右前斜30°投影下左心室和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参照《心血管系统疗效评价指标》和meta分析疗效评价标准,CRT临床效果分为显效应答、有效应答和无应答。分析两组患者随访期因心衰再入院次数、全因病死例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CRT应答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94.1% 对89.3%,P=0.721),CRT显效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9.4%对9.3%,P=0.007)。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随访期因心衰再入院次数分别为2次、13 次,全因病死例数分别为0例、5例。观察组DD、DD/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左心室电极位于基底部位比例高于对照组(70.0%对18.0%,P<0.05),位于前外侧壁比例也高于对照组(46.7%对19.7%,P=0.007)。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时,左心室电极位于前外侧壁和基底部可获得较高的DD、DD/L;右心室室间隔中部起搏右心室时,左心室电极位于后外侧壁与较高的DD相关。结论 DD指导CRT安全性高,可提高CRT总体应答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