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CT、MRI和经颅多普勒等现代化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对于脑梗死的定位和判断梗死体积有重要作用,目前尚缺乏更加简便易行的实验室检测手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100-β含量与发病后脑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关系。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选择2004-09/2005-08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5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年龄36~86岁,平均(67.7&;#177;14.2)岁,男37例,女21例,均于出现症状24h内入组。纳入标准:诊断符合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等神经系统扫描检查证实符合脑梗死标准。排除标准:有脑血管病病史和/或遗留残疾。对照组50例为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43~89岁,平均(68+9)岁,2组问性别及年龄构成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①病例组患者在入院当时及第1,2,3,4,6,10天各留取血液标本1次,对照组受试者仅在早晨空腹时留取血液标本1次。血清S100-β水平用ELISA方法测定。②病例组于患者脑梗死发作后第7天经CT及Simes Somatom所提供的软件测量梗死体积,神经功能于患者脑梗死发作后3个月评定,评定标准为修正的Rankin等级评分。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受试者血清S100-β浓度。②病例组患者急性脑梗死发作后第7天时脑梗死体积以及脑梗死发作3个月后神经功能的评定。 结果:纳入患者58例和正常对照者50例,除病例组中6例患者出现脑干反射完全消失后2月内死亡外,其余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含量:逐渐增高,高峰在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症状后的第3天出现,为(0.61&;#177;0.13)μg/L,至第10天下降。经Post—hoe检验,脑梗死6天以内S100-β水平高于对照组,至第10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病例组患者血清S100-β水平:从发病开始的第1,2,3,4,6天(第lO天除外)均与最终的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在第3天相关性最密切(r=0.937,P〈0.01)。③病例组患者急性脑梗死3个月情况:以改良的Rankin等级评分评定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100-β水平与Rankin等级评分有密切的正相关性(r=0.507,P〈0.001)。 结论:血清中S100-β蛋白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体积正相关.可以辅助预测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脑保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低温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神经保护疗法。随着血管内导管降温疗法最新进展,心脏停搏后低温试验成功,低温疗法脑保护机制研究重新引起关注。通常,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度低温(2~16℃)[1]。20世纪90年代,临床应用28~35℃亚低温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皮质及脑膜强化低渗性脑病的病史、临床特征、病理机制、鉴别诊断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例伴皮质及脑膜强化的低渗性脑病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鉴别诊断和疗效。结果 2例患者均存在诱发低钠血症的病史,以意识内容改变起病,随后抽搐、昏迷。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头颅磁共振均存在皮质及相邻脑膜强化。激素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临床以意识改变起病,随后抽搐、意识水平改变,影像学出现皮质及脑膜强化的患者,应排除低渗性脑病。  相似文献   
4.
补阳还五汤辨证治疗对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莱芜市矫形康复医院120例脑卒中后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用常规西药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n=70),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并配合早期康复训练、针灸和按摩疗法。分别与治疗前24h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CNS)评定和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R)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NS(15.20&;#177;8.20)和HDS—R评分(23.42&;#177;1.32)均有改善,与对照组(20.01&;#177;9.10和21.84&;#177;1.2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3,6.58;P&;lt;0.05)。治疗组治愈率(74%)和有效率(97%)均优于对照组(52%和8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r=6.346,9.816;P&;lt;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精神障碍,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山东阳谷农村地区老年人睡眠障碍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叶酸对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脑梗死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CI)的影响。方法 MCI伴高Hcy血症的脑梗死患者1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叶酸0. 8 mg/d,疗程均为1年。比较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膜斑块面积(IPA)、易损斑块数目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 05),两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比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 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颈动脉易损斑块、IMT、IPA显著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剂量叶酸不但具有改善伴高Hcy血症脑梗死患者MCI作用,还可缩小颈动脉斑块并增强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脂蛋白(a)〔LP(a)〕是一种特殊的血浆脂蛋白,由载脂蛋白(a)〔apo(a)〕和一个类似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脂蛋白颗粒组成,其血浆浓度的增高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自从1963年Berg首次发现LP(a)以来,人们...  相似文献   
8.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大类脑血管疾病,主要影响穿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 脉,具有多种不同的病因。尽管发病机制不同,CSVD具有相似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血管 源性腔隙、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和脑萎缩。CSVD作为老年时期认知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影像学特征对预测认知障碍的进展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总结CSVD的影像学特征及描述不同亚型认知 受损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ICH)具有高病死率及致残率。研究证实,脑出血后出血部位及血肿周围组织存在着炎性反应并且表达多种炎性因子,是脑出血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基础,炎性因子是出血后神经元继发性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的重要因素。炎性因子由免疫细胞合成,是有免疫活性的小分子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与认知、精神行为、生活能力及护理负担的关系。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阿尔茨海默病33例患者病历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等评估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和生活能力,采用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艾泼沃兹嗜睡量表(ESS)进行评估,将各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根据PSQI得分将患者分组,比较有无睡眠障碍的两组患者各量表得分情况。结果 PSQI量表中各类型的睡眠障碍在AD患者中均有发生,发生率最高的依次为睡眠干扰(57.6%)、睡眠效率减低(54.5%)、日间功能障碍(51.5%)。PSQI得分与MMSE得分呈负相关,与CDR得分呈正相关。AD患者睡眠质量、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得分与MMSE得分呈负相关。定向力、即刻记忆、绘图等与PSQI得分呈负相关。AD患者中有睡眠障碍的较无睡眠障碍的CDR得分高,MMSE得分低。精神症状中,妄想、情感淡漠、食欲/进食障碍与睡眠障碍有相关性。有睡眠障碍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护理负担量表得分高于无睡眠障碍患者。结论 AD患者普遍出现各种类型的睡眠障碍,此类患者的睡眠障碍与其痴呆程度、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症状等密切相关,相对应的护理负担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