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和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动态变化,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将30只6 周龄雌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感染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约2 000个,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3、6、12个月(感染早、中、晚期)收集小鼠肝脏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MDSCs 及其亚型M?MDSCs、PMN?MDSCs 与Treg细胞比例。结果 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MDSCs 比例分别为(1.61 ± 0.36)%、(5.68 ± 0.69)%和(16.18 ± 0.69)%,对照组分别为(2.19 ± 0.42)%、(0.99 ± 0.07)%和(4.18 ± 0.84)%,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感染组小鼠感染3、6、12个月后肝脏白细胞中M?MDSCs 比例分别为(0.69 ± 0.27)%、(5.30 ± 0.72)%和(10.75 ± 0.29)%,对照组分别为(0.42 ± 0.24)%、(0.69 ± 0.02)%和(2.12 ± 0.13)%,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1);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PMN?MDSCs 比例分别为(0.93 ± 0.23)%、(0.32 ± 0.02)%和(5.14 ± 1.03)%,对照组分别为(1.77 ± 0.26)%、(0.28 ± 0.05)%和(1.99 ± 0.90)%,感染后3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3.35 ± 0.14)%、(6.24 ± 0.38)%和(3.41 ± 0.07)%,对照组分别为(3.48 ± 0.46)%、(3.65 ± 0.45)%和(3.12 ± 0.12)%,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6个月和12个月后,其肝脏白细胞中MDSCs与Treg细胞比例增加,前者比例变化更加明显,以M?MDSCs为主;以上提示M?MDSCs可能在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中后期发挥主要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和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动态变化,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将30只6 周龄雌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感染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约2 000个,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3、6、12个月(感染早、中、晚期)收集小鼠肝脏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MDSCs 及其亚型M?MDSCs、PMN?MDSCs 与Treg细胞比例。结果 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MDSCs 比例分别为(1.61 ± 0.36)%、(5.68 ± 0.69)%和(16.18 ± 0.69)%,对照组分别为(2.19 ± 0.42)%、(0.99 ± 0.07)%和(4.18 ± 0.84)%,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感染组小鼠感染3、6、12个月后肝脏白细胞中M?MDSCs 比例分别为(0.69 ± 0.27)%、(5.30 ± 0.72)%和(10.75 ± 0.29)%,对照组分别为(0.42 ± 0.24)%、(0.69 ± 0.02)%和(2.12 ± 0.13)%,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1);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PMN?MDSCs 比例分别为(0.93 ± 0.23)%、(0.32 ± 0.02)%和(5.14 ± 1.03)%,对照组分别为(1.77 ± 0.26)%、(0.28 ± 0.05)%和(1.99 ± 0.90)%,感染后3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3.35 ± 0.14)%、(6.24 ± 0.38)%和(3.41 ± 0.07)%,对照组分别为(3.48 ± 0.46)%、(3.65 ± 0.45)%和(3.12 ± 0.12)%,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6个月和12个月后,其肝脏白细胞中MDSCs与Treg细胞比例增加,前者比例变化更加明显,以M?MDSCs为主;以上提示M?MDSCs可能在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中后期发挥主要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和PCR法对现场人群粪便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为华支睾吸虫感染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随机抽取133份粪便样本,-20 ℃保存。分别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和PCR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比较两种方法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采用Kappa分析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33份人群粪便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总检出率为77.44%(103/133),其中Kato?Katz法检出率为57.14%(76/133),PCR法检出率为70.68%(93/133), PCR法检出率显著高于Kato?Katz法([χ2] = 26.15,P <0.01)。76份Kato?Katz法阳性粪便样本中,88.16%(67/76)的样本PCR法扩增阳性;57份Kato?Katz法阴性样本中,47.37%(27/57)的样本PCR法扩增阳性。PCR法对每g粪便虫卵数(EPG)> 1 000的粪便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94.7%,18/19)高于EPG < 1 000的样本(85.96%,49/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5,P = 0.436)。两种方法检出率一致性检验结果一般(Kappa = 0.73)。结论 PCR法对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Kato?Katz法。建议在华支睾吸虫感染度较轻的地区,采用Kato?Katz法结合PCR法进行检测,以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体内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和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0只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感染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约2 000个,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8个月(感染晚期)收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脾脏细胞、外周血白细胞和腹腔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MDSCs及其亚型(M-MDSCs、PMN-MDSCs)和Th17细胞比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DSCs、M-MDSCs、PMN-MDSCs与Th17细胞比例的相关关系。结果感染组小鼠脾脏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腹腔细胞中MDSCs比例分别为(14.72±4.27)%、(57.04±6.78)%和(15.35±5.56)%,对照组分别为(8.84±2.12)%、(30.53±1.58)%和(1.74±0.63)%,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小鼠脾脏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腹腔细胞中M-MDSCs比例分别为(1.29±0.24)%、(6.27±2.11)%、(2.14±0.94)%,对照组分别为(0.72±0.25)%、(2.11±1.27)%、(0.25±0.06)%,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小鼠脾脏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腹腔细胞中PMN-MDSCs比例分别为(9.31±2.65)%、(46.72±5.67)%、(7.06±2.36)%,对照组分别为(7.07±3.20)%、(25.42±2.05)%、(1.08±0.40)%,感染组与对照组间外周血白细胞和腹腔细胞的PMN-MDSCs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小鼠脾脏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腹腔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分别为(1.31±0.38)%、(1.85±0.77)%和(2.90±0.24)%,对照组分别为(0.59±0.07)%、(0.35±0.15)%和(0.41±0.12)%,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脾脏、外周血和腹腔细胞中MDSCs与Th17细胞比例之间无相关关系(r=-0.354、-0.746、0.801,P0.05),感染组小鼠脾脏M-MDSCs与Th17细胞比例呈负相关关系(r=-0.896,P0.05)。结论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8个月后MDSCs与Th17细胞比例均增加,感染组小鼠脾脏M-MDSCs与Th17细胞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