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全身血管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血管狭窄和斑块能够达到可视化定性及定量评估。多模态成像可通过评估血管壁斑块的组成和代谢过程来进行心脑血管风险的预测。本文概述了当前影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磁共振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HR-T2WI)、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成像(RS-EPI)和两者联合鉴别肌层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经膀胱镜活组织检查证实为膀胱癌、最终行手术治疗并明确病理分期的9 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HR-T2WI、RS-EPI检查。分别应用HR-T2WI、RS-EPI及HR-T2WI+RS-EPI图像明确膀胱癌是否浸润肌层,并采用Kappa检验将3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采用DeLong检验对3种诊断方法的AUC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HR-T2WI、RS-EPI和HR-T2WI+RS-EPI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70、0.787、0.936(P均<0.01)。3种方法鉴别肌层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899、95.5%(42/44)、82.4%(42/51)和88.4%(84/95),0.891、84.1%(37/44)、94.1%(48/51)和89.5%(85/95),以及0.966、93.2%(41/44)、100.0%(51/51)和96.8%(92/95)。HR-T2WI+RS-EPI鉴别诊断肌层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AUC大于HR-T2WI和RS-EPI(Z=-2.627 8、-2.720 5,P=0.008 6、0.006 5)。结论 HR-T2WI联合RS-EPI可作为术前无创、准确鉴别诊断肌层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在大脑中动脉(MCA)斑块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及非急性期药物治疗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及脑外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因MCA粥样硬化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并行HR-MRI管壁成像检查患者,根据患者最近一次症状到HR-MRI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卒中组与非急性卒中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接受抗血小板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并进行HR-MRI随访复查。HR-MRI扫描序列包括T2WI、T1WI、增强T1WI,同时行常规头颅T2WI、DWI扫描,将治疗前后的HR-MRI图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率、斑块强化率、斑块体积及斑块负荷变化差异及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生化指标变化差异;采用χ2检验对比急性卒中组及非急性卒中组患者脑缺血事件复发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例责任血管为MCA的急性卒中患者,20例非急性卒中患者。急性卒中组平均随访时间(671.71± 522.86)d,药物治疗后管腔狭窄率(P=0.039)、斑块强化率(P<0.001)、斑块体积(P=0.024)、斑块负荷(P=0.031)均较基线明显好转,神经系统功能NIHSS评分(P<0.001)较基线明显改善,12例随访后进行血脂检查的患者总胆固醇(TC)(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47)较基线明显降低。非急性卒中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95.35±555.90)d,随访后HR-MRI图像斑块变化:管腔狭窄率、斑块体积、斑块负荷均较基线稍减小,斑块强化率稍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功能NIHSS评分较基线变化不明显(P>0.05),7例随访后进行血脂检查患者TC、甘油三酯(TG)、LDL-C变化较基线无明显变化(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基线升高(P=0.02)。随访期间两组患者颅脑DWI图像均未发现复发新鲜脑梗死灶,急性卒中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复发6例,非急性卒中组患者TIA复发5例,两组TIA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9,P=0.632)。结论 HR-MRI可作为MCA粥样硬化斑块药物治疗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抗血小板及强化降脂治疗后MCA责任斑块体积及斑块负荷减小、斑块强化减低,而非急性期患者斑块治疗后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史张  刘崎 《放射学实践》2018,(6):633-636
【摘要】随着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影像组学成为不可或缺的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发展技术手段,它通过高通量特征提取算法,对影像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充分深入挖掘和分析隐含在图像中的额外信息,最高效地利用影像学检查结果,从而提供有价值的诊断、预后或预测信息,以支持个性化的临床决策和改善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史张  刘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37(12):1512-1516
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是一种以动脉血中水的氢质子作为内源性对比剂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其以无创、简便、成本低、可定量测量脑血流量(CBF)、可重复性高等优点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和应用.如今,颅脑疾病是国内外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高发疾病之一,而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对颅脑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大有裨益.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有关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及精神疾病中应用的国内外文献,为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中的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其发病多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纳米材料可以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通过纳米颗粒的合理设计,基于纳米的输送系统可以克服生物障碍,并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将药物更有效地输送到病变部位。此外,影像技术的进步使纳米粒的使用得到了拓展,实现可同时进行成像和治疗。本文对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及直方图纹理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分析症状性斑块的特征。材料与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可疑脑卒中患者及部分体检者进行颅内动脉管壁HR-MRI。用CMRTools及Image J 14.0软件测量各个序列上病变最狭窄处斑块的特征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3例受试者[平均年龄(58.5±11.4)岁]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5例,无症状者58例。在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中直方图的特征值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斑块的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inal area,MLA。OR=1.301;95%CI,1.036~1.633)、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OR=12.440;95%CI,1.551~99.780)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OR=3.476;95%CI,1.513~7.985)是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三个特征结合起来共同评判斑块易损性时,其曲线下面积可达0.801。结论在非增强的T1WI上定量直方图纹理分析法可以用来鉴别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症状性斑块,而且直方图分析法较之前的形态学分析法对斑块易损性的判别有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影响全身多部位血管床的慢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常规的成像技术多集中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和斑块的形态特征显示,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成像可通过评估血管壁斑块的组成和代谢过程来进行心脑血管风险的预测,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于形态和代谢状态的信息,在诊断、鉴别诊断、风险预测和治疗评估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和病理联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astleman病患者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和病理结果对比分析,CT检查12例,MR检查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或MR平扫和增强。结果 病变部位:6例位于颈部,6例位于腹腔,3例位于纵隔,2例位于腹膜后,2例多部位,1例位于左锁骨下。临床分型:单中心型有17例,多中心型3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6例,浆细胞型3例,混合型1例。平扫表现为3例浅分叶状,3例边界模糊,5例多发肿块,1例质地不均匀,其余肿块均表现为质地均匀、边界清楚光整的软组织块影。增强后19例表现为肿块显著或明显持续强化,1例轻度强化,14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17例肿块周围可见供血血管。结论 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和病理分型密切相关,掌握其影像学表现有助术前对病变的全面了解,从而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