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脑型利钠肽(BNP)水平,探讨血清BN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判断以及治疗选择的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两院急诊及心内科住院患者,NSTEACS病例36例,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43~74(61.2±12.0)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7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9例,进行血清BNP含量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ESA)与AP组、健康对照组比较,BNP与传统心脏标志物cTnI比较,并对NSTEACS患者随访1个月。结果NSTEMI组BNP(576.68±89.42)和UAP组BNP(144.12±29.64)与AP组、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NP较肌钙蛋白(cTnI)敏感。1个月的随防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发心绞痛为50%,充血性心衰为8.33%,总发生率为69.4%。结论NSTEACS患者BNP明显增高,且BNP的升高要早于cTnI,表明BNP可以作为ACS的敏感性的指标,1个月的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很高,说明NSTEACS病情轻重及预后与BNP成正相关。因此BNP在筛选NSTEACS方面表现出明显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冠心病和评估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成功地给缺血心肌带来血运重建,大大减轻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但其属于有创检查,可发生并发症,其中心室颤动为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主动脉局部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探讨二者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中的可能机制。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组患者42例(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21例(对照组)。造影同时于主动脉根部采集血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PAI-1水平。结果①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主动脉血浆AngⅡ水平为(46±11)pg/mlvs(37±5)pg/ml(P<0.05);PAI-1水平为(26±8)ng/mlvs(19±6)ng/ml(P<0.05)。②冠心病组AngⅡ与PAI-1二者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46,P<0.05)。③3支病变组AngⅡ水平和PAI-1水平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52±7)pg/mlvs(38±11)pg/ml,P<0.05,AngⅡ];[(35±15)ng/mlvs(21±7)ng/ml,P<0.01,PAI-1]。结论冠心病组主动脉局部血浆AngⅡ、PAI-1水平明显升高,AngⅡ与PAI-1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纤溶系统功能紊乱相关,可能共同促进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建立房颤脑卒中风险评估模型(NewScore),评价NewScore、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三种方法在卒中预测方面的差异,比较三种评分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评估能力。方法:对华北理工大学附属煤炭总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朝阳医院共2家附属教学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首次诊断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同群队列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以缺血性脑卒中为终点事件平均随访时间为(27±5)个月。采用χ2检验、wilcoxon 秩和检验(非参方法检验)分析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nter法)对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计算其对模型影响的大小(OR),组建新的卒中风险评分模型(NewScore),采用CHADS2、CHA2DS2-VASc和NewScore评分方法对患者依次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分析比较NewScore、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预测能力,并记录3个评分系统的95%置信区间、P值、灵敏度、特异度。结果:比较新发脑卒中组和无新发脑卒中组,两组间比较的结果显示年龄、房颤类型、高脂血症病史、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既往脑梗死、心肌梗死病史、血管性疾病病史、NT-proBNP、ALT、DBIL、CRP、D-dimer等化验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将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SBP>160mmHg、糖尿病、既往脑梗死、血管性疾病与卒中风险独立相关(P<0.05,OR>1),根据各因素的OR值建立NewScore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ewScore评分预测房颤患者随访期间内发生脑卒中的能力,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877(0.855-0.900)、0.842(0.817~0.866)和0.850(0.827~0.873),CHADS2评分的Youden指数0.591,灵敏度0.85,特异度0.741,假阳性率0.259;CHA2DS2-VASc评分的Youden指数0.54,灵敏度0.88,特异度0.66,假阳性率0.34;NewScore评分的Youden指数0.381,灵敏度0.423,特异度0.958,假阳性率0.042。结论:1、高脂血症、SBP>160mmHg可能为房颤相关脑卒中新的预测因素,心功能不全病史、年龄、性别因素不能增加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2、CHADS2评分优于NewScore,NewScore优于CHA2DS2-VASc评分,CHADS2可能更符合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在我国的推广使用可能需更多验证。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是当今威胁女性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临床上女性AMI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VTE发生的高危因素。探索应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住院患者VTE发生风险的有效性。方法 对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煤炭总院及朝阳医院确诊为VTE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287例符合入选条件的被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VTE危险因素、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分析VTE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应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随访患者出院后VTE复发情况及生存状态。结果 1.287例患者中,92例(32.1%)患者仅患有DVT,93例(32.4%)患者仅患有PTE,102例(35.5%)患者同时患有DVT及PTE。155例为内科患者,132例为外科患者。2.VTE患者危险因素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BMI>25 kg/m2(63.2%),蛋白C或蛋白S缺乏(52.4%),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50%),长期卧床136例(47.4%),严重肺部疾病132例(46.0%)。3.与内科患者相比,Caprini模型评估外科患者VTE发生风险更为有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评估分值在内科患者6.68±3.27,外科患者7.84±3.45,P=0.004)。4. 随访中,48例患者复发性VTE,复发率为18.5%。其中极高危患者的复发率最高(29.0%),其次为高危患者(6.5%),低中危患者无VTE复发。生存曲线显示极高危患者VTE复发风险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1.住院患者VTE的高危因素包括:BMI>25kg/m2,蛋白C或蛋白S缺乏,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长期卧床,严重肺部疾病。2. Caprini模型评估外科患者VTE发生风险较内科患者更为有效,并且为预测VTE复发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70岁以上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脑梗死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既往已发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再发组和脑梗死未再发组,观察研究时间窗内一般自身因素、生活方式、疾病相关因素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探讨高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脑梗死再发的原因。结果2组患者在体型、职业性质、饮酒方面无明显差异,在饮食结构、生活规律、睡眠质量、吸烟、锻炼、性格、就医、家族史和合并病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2组患者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纤维蛋白原(Fg)、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而在Plt、红细胞压积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70岁以上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脑梗死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个体的一般自身因素、生活方式和疾病相关因素有关外,hs-CRP、血脂、Fg、Hcy等众多指标的多因素变化可能起重要作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应该整合多种发病因素,实施预防个体化、综合化,切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60岁以上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药参与情况及其效果。[方法]对于以往已经确诊的脑卒中患者,按照其既用的药物预防方式,采用回顾与跟踪随访的方法,比较中药使用情况与预防效果。[结果]单纯使用中药与西药,都有其局限性,采取中药与西药合用的防治方法,能收受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脑力劳动、肥胖体质、吸烟、饮酒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因素,影响着预防的效果。[结论]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有助于中风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女性紧张性头痛(TTH)及经期偏头痛(MM)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4例女性TTH患者(TTH组)及91例MM患者(MM组)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头痛影响测评量表-6(HIT-6)对其头痛程度、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情绪障碍进行测定。结果 TTH组与经期相关19例,累积发病率18.3%;MM组与经期相关59例,累积发病率64.8%。与TTH组比较,MM组发病年龄显著降低,病程、家族史,焦虑、抑郁、重度疼痛、HIT-6(Ⅳ级)、共病的比率,以及HAMA、HAMD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0.01),而文化程度、吸烟、饮酒、职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先兆的月经相关性偏头痛(MRM)、无先兆的单纯月经性偏头痛(PMM)及非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病年龄、家族史、VAS及HIT-6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与女性TTH比较,MM发病年龄更轻、病程更长,也更易合并焦虑、抑郁。在不同类型MM中,PMM发病年龄更早,有家族史的比率更高;而MRM的重度疼痛率及HIT-6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