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曲安奈德(TA)行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缺血型BRVO患者78例78眼,病程均3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40眼),行玻璃体腔注射TA 2 mg,B组38例(38眼)行玻璃体腔注射TA 4 mg,2组患者均于2周后行视网膜局部光凝及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眼前节、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改变。结果 A组、B组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A组与B组间治疗后BCVA及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治疗前眼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周A组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眼压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2周,B组眼压较A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1,3,6月B组眼压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TA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凝治疗BRVO合并黄斑水肿均可起到持久的疗效,小剂量的TA玻璃体腔注射明显减少TA所引起的并发症,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紫红质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中国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视紫红质(RHO)基因的突变频率及特征,探讨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DNA直接测序法,对55例中国内地汉族RP先证者及55例对照者进行RHO全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结果 共检出7种碱基变异,其中2种为非致病错义突变,其余5种为非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RP组和对照组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突变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基因在中国华南地区RP 患者中的突变率低于国外报道.检出的已报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RP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眼内炎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沧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外伤性眼内炎患者73例(73眼),其中41眼急诊行玻璃体切割术,32 眼急诊单纯行玻璃体腔注药术。玻璃体切割手术者中21 眼硅油填充,9 眼20% C3F8 填充,11 眼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切割手术开始时及玻璃体腔注药前均抽取玻璃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患者随访6~24 个月,行硅油填充术后2 眼眼球萎缩,玻璃体腔注药效果不佳改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者中1眼最终眼球萎缩,除这3眼外,其余患者眼内炎症均得到控制。眼内取材培养阳性的患者共58 眼,其中混合感染5 眼。共培养致病菌63 株。致病菌谱的构成中,革兰氏阳性菌(62%)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真菌(21%)和革兰氏阴性菌(18%)。从具体菌种看,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25%),然后依次是曲霉菌(1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1%)。结论:对于外伤性眼内炎,一旦确诊,需根据病情即刻采取治疗措施,其中玻璃体切割术以及玻璃体腔注药术均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中央孔型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 方法收集于行近视矫正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大于-6.0 D),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ILE组(30例,58眼)及ICL组(30例,59眼),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等效球镜度、眼压、角膜高阶像差等数据,随访时间1年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安全性:术后1年2组所有术眼BCVA均达到 20/20以上,无一眼发生BCVA 1行以上丢失。有效性:2组术后1年UCVA达到20/20以上者分别为53眼(91.38%)及56眼(94.91%),20/25以上者分别为58眼(100%)及59眼(100%)。可预测性:术后1年2组等效球镜度在±1.0 D的比例均为100%。SMILE组术后等效球镜度高于ICL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阶像差:SMILE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慧差增加, ICL组术后斜向三叶草增加,水平慧差减少。在2组中,Spearman相关性分析均未发现2组各像差成分变化值与术前球镜、柱镜、等效球镜及术后等效球镜存在相关性。 结论SMILE及ICL矫正高度近视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对于高度近视ICL预测性强,且较少引入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etralis OCT)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m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确诊为CSC的连续病例109例(111眼),其中男89例(91眼),女20例(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眼底彩照、Spectralis 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部分患者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在Speetralis OCT的图像上,仔细观察患眼黄斑区视网膜最外层的Bruch膜(BM)高反射带.根据BM反射带是否显现将其分为不可分辨型BM和可分辨型BM两组.可分辨型BM义分为显型BM和隐型BM两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分型与BM分型相对应,分为不可分辨型PED、可分辨型PED及显型PED、隐型PED.对分型结果进行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111只患眼的RPE-BM-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反射带上,100%为可分辨型BM.不同患眼BM的可见程度及范嗣有一定的差异:BM反射带清晰可见的(显型)99眼(89.8%),不清楚但与正常视网膜区域对比仍然可分辨出BM的(隐型)12眼(10.2%).CSC慢性期病例的BM的显现较急性期更为广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萎缩.OCT对FFA检查中渗漏点的跟踪扫描显示,所有FFA中标记的渗漏点处在OCT中均可见BM的显现.结论 Speetralis OCT图像上,视网膜最外层的高反射外带是由RPE中具有大量皱褶的基底膜、BM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共同构成,正常的BM不能从复合体的高反射带中分辨出来.CSC患眼中,BM普遍可见,提示RPE与BM相互分离,同时也存在BM与脉络膜毛细血管间的侈开,这将成为CSC影像学乃至病理学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