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建立RNA干扰后的日本血吸虫转移至小鼠体内发育情况的评价技术,为后组学时代功能基因研究提供工具。方法设计引物扩增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1(SjCB1)基因dsRNA、绿色荧光蛋白(GFP)dsRNA。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收集14 d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用6 mg/L SjCB1 dsRNA体外培养浸泡法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SjCB1基因进行特异性敲低(SjCB1干扰组),对照组加6 mg/L GFP dsRNA(GFP干扰组)。采用外科手术将干扰后的童虫过继转移至小鼠肠系膜静脉(SjCB1干扰组、GFP干扰组各3只小鼠,40条/鼠),待虫体发育至性成熟时收集虫体。统计分析雌雄虫回收数量、合抱率、虫体回收率以及虫体长度,观察虫体生长发育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后的14 d雌、雄童虫以及回收的雌、雄成虫SjCB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SjCB1干扰组、GFP干扰组回收的雌、雄虫数量,合抱率,虫体回收率分别为(9.0±1.4)、(9.0±2.1)条,(13.0±2.9)、(11.3±2.5)条,100%、100%和58.60%、54.67%。两组雌、雄虫数量,合抱率,虫体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jCB1干扰组过继转移前雌、雄童虫SjCB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1.022±0.019、0.643±0.105,均低于GFP干扰组的2.880±0.297、2.753±0.164(t=0.000、0.000,P0.01);SjCB1干扰组回收的雌、雄虫SjCB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86±0.211、1.182±0.287,均低于GFP干扰组的5.506±0.326、4.986±1.230(t=0.013、0.000,P0.01)。SjCB1干扰组、GFP干扰组雌虫长分别为(7.059±1.255)、(8.433±0.749)cm,雄虫长分别为(6.993±2.734)、(10.561±1.375)cm,两组间雌、雄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3、0.001,P0.01)。SjCB1干扰组、GFP干扰组虫体外观形态及内部的生殖系统、消化系统未见差异,两组雌虫在卵模与子宫中均有成形的虫卵。结论建立了干扰特异性基因后观察虫体体内发育表型的技术,体外培养浸泡干扰后日本血吸虫童虫、成虫SjCB1基因表达水平被显著敲低,该方法可用于研究发育相关基因的表型。  相似文献   
2.
总结国内外文献,综述土木香内酯(alantolactone,ATL)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ATL是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中药土木香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菌、抗炎、保肝等,其抗肿瘤活性显著,对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骨髓瘤、胶质母细胞瘤等均具有抑制作用,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野猪体内分离的陶氏颚口线虫(Gnathostoma doloresi)成虫体表的超微结构,并基于其核糖体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X1)基因分析其分子系统发生关系。方法用戊二醛和锇酸双固定法固定从野猪胃壁分离的陶氏颚口线虫成虫2条,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体表超微结构。PCR法分别扩增成虫ITS2和COX1基因并测序,测序获得的序列经校正处理后使用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并运用MEGA 6.0软件将所测序列与Gen Bank中颚口线虫属相关序列进行多重比对,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陶氏颚口线虫成虫呈酒瓶状,全身布满小棘;头球呈扁球体状,头部与体部间凹陷成一颈沟,沟内无棘;颈乳突和体中部膨大区域的体棘形状区分明显。所获ITS2和COX1基因序列的长度分别为418和381 bp,与Gen Bank中陶氏颚口线虫的ITS2(登录号AB181156)和COX1(登录号AB180100)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和98%,提交至Gen Bank获得登录号分别为JN408329和JN408299。ITS2和COX1种系发生树结果显示,2条陶氏颚口线虫独立分支自展值分别为100%和85%,与刚刺颚口线虫(G.hispidum)也分别构成自展值为99%和93%的独立分支。结论本研究为陶氏颚口线虫成虫的扫描电镜形态和系统发生关系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消化道炎性病变。近年IBD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流行病学显示IBD的发生与西式饮食存在一定关联。西式饮食可能通过破坏菌群结构、损伤黏膜屏障、激发黏膜固有免疫反应等方式增加IBD的易感性。本文就西式饮食与IBD发病率、发病机制的关系以及IBD的饮食干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