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拮抗剂早期干预对心功能和神经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所有病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随机分为卡托普利(C)组40例,口服卡托普利12.5~25mg,每日3次;缬沙坦(D1)组40例,口服缬沙坦80mg,每日1次;缬沙坦(D2)组40例,口服缬沙坦160mg,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1、6、12、18个月对所有患者的心功能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同时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浓度。结果治疗12、18个月,缬沙坦D1、D2组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心功能各项指标(除外缬沙坦D1组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用药18个月缬沙坦不同剂量组间比较,D2组较D1组上述指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两组和卡托普利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治疗6、12、18个月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缬沙坦两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血浆醛固酮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6个月时开始降低,治疗12个月时卡托普利组逐渐升高,缬沙坦两组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一样,早期应用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其远期疗效可能优于卡托普利,且随着剂量增加疗效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管理在鞘内药物输注术护理中的应用。方法观察25例患者PDCA循环管理前、后的疼痛缓解度、并发症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变化。结果利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护理晚期顽固性癌痛较管理前具有明显优势。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1型 (AT1)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保护的远期疗效。  方法 :选择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2 0例 ,所有病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 ) ,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 :12 5~ 2 5mg ,每日 3次 ;缬沙坦 1组 :缬沙坦 80mg ,每日 1次 ;缬沙坦 2组 :缬沙坦 160mg ,每日 1次。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 1、 6、 12、 18个月对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有关指标进行检测 ,并同时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浓度。  结果 :治疗 12、 18个月 ,缬沙坦 1、 2组与卡托普利组比较 ,左心室重构各指标 (除外缬沙坦 1组 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标 )、心功能各指标 (除外缬沙坦 1组 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指标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1) ;用药 18个月不同剂量缬沙坦比较 ,缬沙坦 2组较缬沙坦 1组上述指标亦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血浆AngⅡ水平治疗 6、 12、 18个月缬沙坦 1、 2组和卡托普利组均较治疗前升高 ,其中缬沙坦 1、 2组升高明显 ,且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血浆醛固酮水平与治疗前相比 3组治疗 1、 6个月时开始降低 ,治疗 12、 18个月时卡托普利组逐渐升高 (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求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护理良法。方法:将95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34例,采用电脑大肠灌洗仪以温水进行全结肠清洗,其后协定方药液进行洗肠,再以协定方进行中药灌肠,并配合分型辨证施护;对照一组31例,进行协定方中药灌肠,配合常规护理;对照二组30例,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栓肛塞治疗,同时进行常规护理。结果:临床观察指标(包括腹痛、腹泻、粘液便等)在3组间比较观察,观察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一组,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镜检查观察肠粘膜治疗前后变化,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一组(P<0.05),而与对照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半年复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一、二组(P<0.05)。结论:引入洗肠机对全结肠进行清洗及协定方药液洗肠的基础上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和辨证护理方案最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共69例(合并冠心病者13例)。测定血脂质过氧化物(LPO)的主要降解产物——丙二醛(MDA)。同时测定红细胞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发现EH患者血MDA、EDF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SOD低于对照组(P<0.001)。本文在国内外首次发现MDA与EDF呈正相关。提示LPO可能作为一种继发机制参与高血压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柏子仁耳穴贴压法对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将78例围绝经期失眠症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以柏子仁贴压法配合中医护理常规,对照组单用中医常规护理,治疗2个疗程,观察SPIEGEL量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8周时,除睡眠深度(P>0.05)外,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结论耳穴贴压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方法简便,经济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肛周脓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处理不当易形成瘘管,切开引流是其首要治疗方法,而术后引流是否通畅是脓肿治疗的关键环节。肛周深间隙脓肿虽在各型肛周脓肿中所占比率不高,但由于病灶深隐,病变范围广,术后引流显得尤为重要。常规纱条难达脓腔顶部,且换药痛苦大,引流有效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肛肠病术后疼痛为肛肠病手术后的首位并发症,往往给病人造成功能上的异常及心理上的伤害,临床上可引发大便困难、尿潴留、情绪紧张等并发症,常常影响病情恢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是肛肠病患者惧怕手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变化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对62例ACVD患者进行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测定。结果:①62例ACVD患者血清T_3明显有低于对照组(P<0.001),rT_3及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T_4及TSH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②ACVD重度受损组T_3及T_3/rT_3显著低于轻中度受损组(P<0.05),呈显著负相关,而rT_3及皮质醇显著高于轻中度受损组(P<0.01),呈显著正相关;③ACVD病变临近中线接近丘脑者T_3及T_3/rT_3显著低于皮层等部位病变者(P<0.05),而rT_3及皮质醇显著高于皮层等部位病变者(P<0.01);④ACVD急性期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者,T_3/rT_3及皮质醇变化越明显,预后不良;⑤随着病情恢复,T_3及T_3/rT_3明显升高(P<0.01),而rT_3及皮质醇明显降低(P<0.05),而T_4及TSH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ACVD后机体的保护性应激性反应等直接或间接引起下丘脑——垂体功能改变,可能是T_3、T_3/rT_3降低,而rT_3及皮质醇升高的主要原因,可把T_3/rT_3及皮质醇值作为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syndrome,NS)患儿维生素D代谢变化。 方法:采集 4 5例NS患儿及 2 0例对照组患儿血、尿标本进行检测 ,定量测血清钙、磷、2 5 (OH)D3 、1,2 5 (OH) 2 D3 浓度及 2 4h尿蛋白。结果:NS患儿血清钙、2 5 (OH)D3 及 1,2 5 (OH) 2 D3 低于对照组 [(1.92± 0 .4 7)mmol/Lvs (2 .2 6± 0 .2 3)mmol/L ,(6 .0 8± 9.15 )ng/mlvs (43.12± 15 .0 4 )ng/ml,(13.0 0± 6 .2 9) pg/mlvs (2 3.78± 11.16 ) pg/ml](P <0 .0 1) ,差异有显著意义 ;而血清磷与对照组相比 [(1.84± 0 .6 7)mmol/Lvs (1.87± 0 .87)mmol/L],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NS患儿血清 2 5 (OH)D3 水平与 2 4h尿蛋白呈负相关关系 (r =- 0 .5 6 3,P <0 .0 5 ) ,血清 1,2 5 (OH) 2 D3水平与 2 4h尿蛋白呈明显负相关 (r =- 0 .6 96 ,P <0 .0 1)。结论:肾病极期体内存在维生素D代谢紊乱 ,其为骨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