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去甲斑蝥素抗肿瘤作用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去甲斑蝥素(NCTD)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中药抗癌活性成分斑蝥素(C)去除1,2位两个甲基合成而得,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其毒副作用较低且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对常见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去甲斑蝥素能在细胞毒性、诱导凋亡、抗粘附转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个环节发挥抗癌作用,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现就这一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3 种药敏检测方法检测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8 年临床 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60 株,采用MIC Test Strip(MTS)法、VITEK-2 法、纸片扩散法分别检测替加环素对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结果 按照FDA 标准,以MTS 法为参考,VITEK-2 法的一致率较高,纸片扩 散法的一致率较低。Vitek-2 法的MIC 值比MTS 法的MIC 值低1 ~ 2 个稀释度,利用MTS 法检测替加环素对耐碳青霉 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达到23.3%,出现耐药株。结论 对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Vitek-2 法和纸片扩散法 均不适合检测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不能作为常规方法,需用MTS 法确认。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均显著延长(P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原发性肝癌 6 0例进行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时间 (TT) 4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与对照组相比 ,PT、APTT、TT均显著延长 P<0 .0 1,FIB明显降低 P<0 .0 5 ,肝癌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相比 ,PT、APTT均显著延长 P<0 .0 1,P<0 .0 5 ,FIB显著降低 P<0 .0 1;原发性肝癌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相比 ,PT、APTT明显延长 P<0 .0 5 ,FIB显著降低 P<0 .0 5。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 PT、APTT和 FIB有显著差别。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而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对评估肝癌肝损害的程度、监测病情变化 ,指导临床治疗及其预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对喹诺酮耐药株的gyrA和parC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并对其中的高水平耐药株gyrB和parE基因进行测序;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加入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前后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用SDS-PAGE对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 有 72.7%(72/99)的菌株发生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25.3%(25/99)的菌株发生parC突变,主要为Ser-87-Leu,且均是gyrA和parC双基因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53.3%(53/99)的菌株的MIC可被CCCP逆转,其MIC能明显降低;7%(7/10)的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在43~67kDa间条带增多,其蛋白含量有差异.结论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外排泵机制是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菌尿对两种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菌种、不同浓度细菌对Sysmex UF-1000i和IRIS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的影响,比较两种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时的抗细菌干扰能力。方法不同浓度的红细胞尿液加入不同菌种、不同浓度的细菌后分别用Sysmex UF-1000i和IRISIQ-200进行检测,比较加入细菌前后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对Sysmex UF-1000i和IRISIQ-200检测尿中红细胞没有显著影响,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可干扰Sysmex UF-1000i和IRISIQ-200对尿中红细胞的检测,但两种仪器受干扰程度有差异。结论 Sysmex UF-1000i和IRISIQ-200对尿红细胞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受到真菌的影响,结果报告应结合干化学检测和手工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足癣感染原因,探讨其防治措施,并为以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132例足癣患者的足癣相关知识和感染易感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32例足癣患者对足癣相关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感染途径知晓率为69.70%(92/132),感染原因知晓率为67.42%(89/132),防范措施知晓率为39.39%(52/132);足癣感染易感因素中鞋袜清洁方法不正确患者有80.30%(106/132),足部潮湿应对方式不正确有67.42%(89/132),共用生活用品有79.55%(105/132),外用药涂擦方法不正确有61.36%(81/132),足部卫生情况差有48.48%(64/132),瘙痒应对方式不正确有65.91%(87/132),常穿不透气鞋有72.73%(96/132)。本研究结果显示,足癣感染与患者卫生习惯、缺乏相关的防护知识和职业环境因素有关。应通过多种途径普及卫生知识,促进建立健康行为,以达到群防群治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07—2011年临床分离的3 02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和耐药性,为临床提供用药的参考依据。方法按照操作规程将临床分离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分析,并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铜绿假单胞菌5年的分离率为15.45%;②在临床科室分布中铜绿假单胞菌在ICU的分离率最高为34.83%,其次为呼吸内科19.12%;③在标本分布中痰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分离率最高占67.98%,其次是脓液创口分泌物9.84%;④在19种常用抗菌药物中,耐药率大于90%的有6种: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头孢替坦;抗菌活性较好的有替考拉宁/克拉维酸、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耐药率低于2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耐药情况严重,临床治疗上要合理用药,注意监测其分布特点和耐药趋势,完善管理制度以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机制。方法应用迁移实验、趋化实验、transwell转移模型分别检测NCTD对不同侵袭力乳腺癌细胞株MCF-7、SKBR3和MDA-MB231的粘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NCTD作用前后乳腺癌细胞PKCζ表达的变化。结果 SKBR3和MDA-MB231的趋化、侵袭能力明显高于MCF-7;用NCTD处理后,三种乳腺癌细胞体外迁移、粘附和侵袭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P〈0.05);NCTD对SKBR3和MDA-MB 231细胞迁移、侵袭抑制作用明显高于MCF-7细胞株(P〈0.05),SKBR3和MDA-MB231细胞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KCζ抑制剂myristolated pseudosubstrate(PSζ)可促进NCTD抑制SKBR3和MDA-MB231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经NCTD处理后,三种乳腺癌细胞PKCζ表达均降低。结论去甲斑蝥素可明显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PKCζ信号传导途径实现,与PKC抑制剂联用,可以增强治疗肿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了解引起血流感染(BSI)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用BacT/ALERT 3D微生物全自动检测系统对血进行培养检测。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以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查阅病历了解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6至2009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收检血培养标本10462份,检出病原菌830株,阳性率为7.9%,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42株,占53.3%(442/830),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3.7%(149/442);革兰阳性球菌275株占33.2%(275/830),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占44.4%(122/275);真菌113株,占13.6%(113/830),以热带念珠菌为主,占24.8%(28/113)。引起BSI的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18.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7%)、肺炎克雷伯菌(8.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67.5%和49.1%。碳青酶烯类及阿米卡星对肠杆菌科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左氧氟沙星对常见非发酵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好。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3.2%和88.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布以ICU、儿科和血液科为主,分别为25.5%、22.2%和12.4%,其基础疾病以恶性肿瘤、血液病多见,分别为26.8%、20.6%。结论 该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及奎奴普丁或达福普汀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碳青酶烯类及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有恶性肿瘤、血液病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