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脉络膜厚度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病情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治疗研究(ETDRS)标准规定DR可分为5类:无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DR-/DME-)组17例(17只眼);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NPDR+/DME-)组23例(23只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PDR+/DME-)组10例(10只眼);NPDR伴糖尿病黄斑水肿(NPDR+/DME+)组34例(34只眼);PDR伴糖尿病黄斑水肿(PDR+/DME+)组6例(6只眼)。对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90例健康体检者。全部研究对象进行增强深部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不同阶段DR中存在的差异,分析脉络膜厚度对DR病情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无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组、N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组、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组、NPDR伴糖尿病黄斑水肿组、PDR伴糖尿病黄斑水肿的SFCT平均值分别为(273士24)、(272±23)、(260±26)、(244士25)、(227±27)、(214±30);对照组各组SFCT均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PDR+/DME-)组SFCT值小于无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DR-/DM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伴糖尿病黄斑水肿(NPDR+/DME+)组SFCT值小于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PDR+/DM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膜厚度的变化与DR之间存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使病情加重,对患者脉络膜厚度进行监测,将有助于综合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两步法巩膜穿刺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586例(586眼),手术全部应用23 G玻璃体切割系统,按其所接受的巩膜穿刺方式分为A组(一步法巩膜穿刺组)和B组(两步法巩膜穿刺组)。A组即应用23 G套管穿刺刀做巩膜穿刺,其他操作同常规手术。两步法巩膜穿刺在用23 G套管穿刺刀之前,预先用0.6 mm巩膜穿刺刀做巩膜穿刺,然后用23 G套管穿刺刀从预穿口进入,其他操作同常规手术。对比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 A组平均每套套管穿刺刀使用3次,B组平均每套套管穿刺刀使用95次,B组平均每套使用次数是A组的31.7倍。A组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和B组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视力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术后1 d和1周眼压分别为(12.69±5.84)mmH g(1 kP a=7.5 mmH g)和(14.30±4.03)mmH g,B组术后1 d和1周眼压分别为(13.13±5.28)mmH g和(14.80±3.44)mmH g,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 d和1周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两步法巩膜穿刺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23 G套管穿刺刀穿刺的难度,增加了23G套管穿刺刀重复使用次数,节约了手术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方法在急诊患者救治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12月期间急诊科就诊的患者940例,1~6月和7~12月各470例,1~6月就诊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7~12月就诊患者开始实施优质护理(优质护理组).结果 采取问卷调查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1)两组患者各发放调查问卷470份,常规护理组回收问卷回收率99.57%,合格率97.86%;优质护理组回收率100.00%,合格率98.72%,两组同卷回收率、合格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常规护理组在环境设施、服务态度、护理过程及护理结果方面评分及患者满意率明显低于优质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护理差错前半年有4例,后半年无1例,被投诉常规护理组为10例(2.18%),优质护理组1例(0.22%),投诉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率,减少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重症患者伴有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ICU中39例发生AKI者(观察组)及32例未发生AKI者(对照组),采用酶法测血清肌酐水平,透射比浊法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采用ROC评价血清胱抑素C的诊断价值,应用Cockroft-Gault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血清胱抑素C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关系(r=0.683,P〈0.05),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关系(r=-0.346,P〈0.05)。ROC得出血清胱抑素C最佳截断值为1.65mg/L,肌酐最佳截断值为128.8μmol/L。急性肾损伤1期患者血清胱抑素C灵敏度(85%),高于血清肌酐灵敏度(70%),且出现异常的时间要早于肌酐。急性肾损伤2、3期患者间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可作为急性肾损伤肾小球滤过率的内源性标志物,对急性肾损伤患者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01/2021-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38例38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和观察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随访至术后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裂孔闭合和视网膜复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差异(30.71±4.55min vs 35.20±5.44min,P=0.384)。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1),但两组患者BCVA(LogMAR)无差异(1.39±0.24 vs 1.46±0.27,P=0.700); 观察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对照组(100% vs 71%,P=0.024),但两组患者视网膜再脱离率比较无差异(0 vs 10%,P=0.492)。

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改善患者视力,但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抢救过程中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间收治的53例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配合经验。结果本组53例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患者中,抢救成功24例,占45.3%,死亡29例,病死率为54.7%,其中15例患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10例患者死于呼吸抑制,4例患者死于心脏呼吸骤停。结论在心肺脑复苏抢救过程中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对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6例行DSA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能够显著改善DSA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磁铁吸引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出不规则磁性球内异物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在治疗球内异物取出术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3-12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电磁铁吸引手术治疗不规则球内磁性异物患者30例30眼与我院2010-01/2011-12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治疗球内异物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术中异物取出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玻璃体切割联合电磁铁吸引取出异物的患者中有28眼(93%)异物均一次取出,单纯应用玻璃体切割取出异物的患者中有20眼(67%)异物一次性取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3,P=0.021),玻璃体切割联合电磁铁吸引取出异物的患者在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均少于单纯应用玻璃体切割取出异物的患者.结论:不规则球内金属异物玻璃体切割异物取出术中联合应用电磁铁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在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