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并分析老年患者行开颅手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因素,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行开颅手术老年患者256例,将发生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为观察组32例,未感染患者为对照组224例,对两组患者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临床资料、手术持续时间、病因诊断结果、H2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以及行手术者资料等,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手术持续时间>3h观察组81.25%、对照组占29.02%;药物使用不当亦增加感染率,使用H2受体阻滞剂的患者观察组占65.63%、对照组占20.09%,主要疾病有高血压脑出血、脑挫伤和颅内肿瘤等,手术持续时间、行手术人员职称、H2受体阻滞剂使用是发生术后神经系统感染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患者行开颅手术导致神经系统感染的原因主要为手术时间过长、手术者技术不熟练和药物使用不当等;临床医护人员应从上述原因入手,降低神经系统感染率进而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不同途径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兔细菌性脑室炎的效果。方法 将新鲜配制的标准表皮葡萄球菌混悬液0.5 ml以0.1 ml/min的速度缓慢注入侧脑室将制作兔细菌性脑室炎模型。将50只细菌性脑室炎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单纯静脉组(Ⅰ组,静脉注射万古霉素)、单纯动脉组(Ⅱ组,颈内动脉注射万古霉素)、联合静脉组(Ⅲ组,先静脉注射甘露醇,继而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动脉组(Ⅳ组,先颈内动脉注射甘露醇,继而注射万古霉素),对照组(Ⅴ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组10只。所有动物均12 h给药一次,直至动物死亡,最多给药6次。结果 Ⅰ组、Ⅱ组给药后96 h内无动物死亡,Ⅲ组给药后72~96 h死亡5只,Ⅳ组给药后72~96 h死亡1只,Ⅴ组给药后24 h内全部死亡。首次给药后1 h,Ⅰ、Ⅱ、Ⅲ、Ⅳ组脑脊液万古霉素浓度分别为(40.02±0.07)μg/L、(89.11±0.19)μg/L、(69.02±0.17)μg/L、(118.13±0.31)μg/L;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72 、96 h,Ⅳ组肛温、外周血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均明显低于Ⅲ组(P<0.05)。结论 经颈内动脉联合应用甘露醇和万古霉素治疗细菌性脑室炎的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或动脉注射万古霉素以及经静脉联合应用甘露醇和万古霉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骨窗开颅术在小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51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9~12分,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传统开颅手术组(n=26例)和微骨窗开颅手术组(n=25例)。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头皮下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和巴氏指数(BI)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骨窗开颅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头皮下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 0. 05);微骨窗开颅手术组手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MMSE评分和BI评分与传统开颅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微骨窗开颅手术用于治疗GCS评分9~12分小脑出血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术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AR、PCNA表达与脑膜瘤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潜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A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39例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51.3%(20/39)的脑膜瘤组织中AR呈不同程度的表达.良性、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中AR表达率分别为31.6%(6/19)、58.3%(7/12)、87.5%(7/8).恶性脑膜瘤中AR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非典型性和良性脑膜瘤(P<0.05).恶性脑膜瘤平均PCNA标记指数(PCNA U)明显高于非典型性(P<0.05)和良性脑膜瘤(P<0.05).AR阳性脑膜瘤的PCNA U高于AR阴性脑膜瘤(P<0.05),AR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脑膜瘤AR表达与其病理级别有关,AR参与了肿瘤的生长和血管生成;检测脑膜瘤中AR表达可间接反映肿瘤的增殖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9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采用枕下正中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能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和脑神经保护率,枕下远外侧入路是切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有效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海绵窦眶尖肿瘤显微手术及脑神经保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海绵窦眶尖肿瘤临床资料,均采用额颞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及神经电生理检测保护脑神经,术后定期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2例,大部分切除1例,活检1例。脑神经继发损伤症状出现率22%,脑脊液漏1例,无脑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掌握海绵窦眶尖区解剖及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再加上神经电生理检测保护脑神经,可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减少脑神经继发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胶质瘤可溶性抗原和凋亡细胞抗原两种不同的抗原制备的DC疫苗活性进行研究,比较两种疫苗激发CTL功能的效能差异.方法 对手术切除的人脑胶质瘤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冻融法制备可溶性抗原,紫外线照射制备凋亡细胞抗原,并取该患者的外周血进行细胞培养诱导DC,与可溶性抗原、凋亡细胞抗原、自体肿瘤细胞致敏DC后,用三种疫苗及正常DC诱导的CTL在体外对培养的胶质瘤细胞进行体外杀伤实验,对培养结果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可溶性抗原制备的DC疫苗活性最强,其诱导的CTL的杀伤率达到88%,其次是凋亡细胞组的DC疫苗,其诱导的CTL的杀伤率达到7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体肿瘤细胞共同培养的DC组杀伤率为31%,正常DC组(即RPMI-1640 DC组)杀伤率为21%,2组之间同样无明显差异(P>0.05),两实验组分别与两对照组对比,杀伤率则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结论 DC在负载抗原后诱导CTL杀伤活性显著提高,而DC与肿瘤细胞一起培养对CTL杀伤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颅底后外侧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对颅底后外侧颅骨进行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颅骨及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各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结果:枕外隆凸到颧弓根连线为横窦标志。星点,顶乳缝前角及乳突尖形成的三角区为乙状窦上下曲之间表面投影。关键孔位置在乳窦后平台。结论:作者设计的关键孔定位方法简捷,实用,方便,在模拟手术中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单鼻孔经蝶(鼻蝶)入路与经颅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探讨垂体腺瘤的良好手术入路。方法48例患者分别采用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结果与经颅入路手术者比较,经鼻蝶入路手术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肿瘤全切除率高、激素改变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经鼻蝶入路是垂体腺瘤切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海绵窦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海绵窦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海绵窦原发肿瘤4例,毗邻侵及海绵窦的肿瘤6例。采用Dolenc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硬膜外入路6例,硬膜内入路4例。结果全切6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无死亡病例。肿瘤标本经病理学证实分别为脑膜瘤(3例)、神经鞘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垂体腺瘤(1例),畸胎瘤(1例)。结论海绵窦肿瘤术前影像学评估非常重要,根据肿瘤位置及侵袭方向,选择舍适的手术入路,是治疗海绵窦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