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 ASL)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AIS患者,通过SWI显示AIS患者的突出皮质静脉(PCV)和3D ASL技术显示AIS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减低区来评估IP,采用修改后的艾伯塔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ASPECTS)对两种方法显示的IP进行计分,对两种方法显示的IP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并对不同程度IP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WI显示不同程度PCV患者组间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糖尿病、高血压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L显示不同范围CBF降低区组间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糖尿病、高血压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患者PCV评估IP范围的评分为(5.06±2.28)分,CBF减低区评估IP范围的评分为(6.03±2.33)分,PCV评分低于CBF减低区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0.05)。【结论】SWI的PCV征能间接提示AIS脑部IP的存在,而3D ASL显示的CBF减低区能更直接、全面显示脑组织的缺血情况,3D ASL在显示IP方面较SWI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常规Gd-DTPA增强后脑DWI检查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常规增强扫描之后行DWI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对86例颅内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先行常规T1WI、T2WI及DWI(b=0、1000s/mm^2)横断面扫描,然后行常规增强T1WI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mmol/kg,注药速度为1ml/s,注入对比剂4min后以相同的参数再行一次DWI扫描,将增强前后的DWI原始图像均输入工作站获得表观弥散系数图。分别计算出肿瘤强化实质区、坏死囊变区、脑梗死区、正常脑灰质区、正常脑白质区,正常神经核团区域增强前后的DWI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区域增强前、后SNR、CNR及ADC值的差别。结果正常脑组织DWI的SNR和ADC值于增强前后均无明显差别,P〉0.05;增强前后肿瘤强化实质区、囊变坏死区、脑梗死DWI的SNR、CNR以及ADC值的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Gd—DTPA增强4min后,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的病变组织的DWI(b=0、1000s/mm。)SNR、CNR及ADC值无明显改变,常规Gd—DTPA增强4min后行脑DWI(b=0、1000s/mm^2)扫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乳腺癌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表现和单体素1H-MRS特点,探讨单纯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与其联合1H-MRS对乳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过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例,分析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单体素1H-MRS的影像学表现,比较单纯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与其联合1H-MRS对乳腺癌诊断的阳性率。结果乳腺癌TIC曲线类型主要表现为流出型(Ⅲ),1H-MRS常出现明显的胆碱峰。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阳性率为90%,其联合1H-MRS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为98%。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联合1H-MRS对乳腺癌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P<0.01)。结论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和1H-MRS成像表现特殊,有助于提高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能为临床诊治乳腺癌提供有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MRI鉴别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脑部MRI表现及鉴别两种疾病的可能性。 资料与方法 分析47例病毒性脑炎及43例ADEM病例的脑部MRI表现,按疾病分组,分析病灶的分布区域、大小、数目、强化的范围及形态的差别。 结果 病毒性脑炎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的对称或不对称大片状病灶,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基底节 丘脑区,MRI呈长T1 长T2 信号,增强扫描22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1例,其中呈大片状或脑回状强化者7例。ADEM中脑内有多发对称或不对称斑片状病灶,主要位于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叶白质区,MRI呈长T1 长T2 信号,增强扫描18例,显示病灶强化,呈环形或斑点状强化者13例。两种疾病在病灶的分布区域、大小、强化的范围及形态存在差异(P<0.05);病灶的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综合分析病毒性脑炎及ADEM病例的脑部MRI表现,MRI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治疗监测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41例患者的临床与CT、MRI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4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资料.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影像学表现为脑积水、脑室扩大、脑膜强化、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等.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帮助早期诊断,确诊仍依靠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及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石蜡标本进行MMP-9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其表达程度与瘤周水肿、肿瘤级别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病理级别明显相关(P<0.001)。随着MMP-9表达增高,瘤周水肿范围增大,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呈明显正相关(rs=0.757,P<0.001)。结论脑星形细胞瘤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病理级别密切相关。术前分析瘤周水肿与MMP-9表达的关系,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评估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为脑梗死分期、指导治疗、判断转归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69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88次DWI和常规MRI检查。其中超急性8例次,急性期35例次,亚急性期20例次,慢性期25例次,测量各期梗死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相对ADC(rADC)值,并分别测量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超急性期与急性脑梗死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明显下降,亚急性期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高于超急性期及急性脑梗死病灶(P〈0.05),部分亚急性晚期(10~14d)病灶平均ADC值接近于甚至稍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ADC值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其平均ADC值、平均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P〈0.05)。7例超急性脑梗死及26例急性期脑梗死灶内的ADC值、rADC值不均匀的,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15例亚急性期脑梗死ADC值、rADC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均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及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将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并加以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判断脑梗死病灶期龄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MRI表现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ADEM)脑部MRI及临床表现、病程、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例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 ,按病灶大小、数目分组 ,分析病灶大小、数目与临床表现、病程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白质区见多发、不对称长T1长T2 信号灶 ,部分T1WI为等信号。 18例见环形强化 ,3例轻度至中度占位效应。病灶大小与临床分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病灶大小与病程、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病灶数目与临床分级、病程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综合分析ADEM的脑部MRI表现 ,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表现与GCS计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征象,探讨MRI对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征象,按病灶累及部位分组,分析病灶累及部位与临床的预后、GCS计分的关系。结果40例DAI患者中共发现63个病灶,大脑白质34个,基底节区5个,胼胝体9个,小脑4个,桥脑5个,大脑脚3个,延髓3个。19例病例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21例未累及脑中线部位。治愈15例,好转19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3例。GCS计分13~15分2例,9~12分8例,≤8分30例。结论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预后差且GCS计分较低。综合分析DAI的临床资料和MRI征象,MRI是诊断DAI重要的检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治疗监测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ADC值术前评价脑膜瘤病理级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区分良性与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可行性,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33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检查,并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术后对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级及分型,并计算肿瘤细胞数(10个高倍视野)及肿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结果 Ⅰ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级与Ⅱ、Ⅲ级脑膜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及肿瘤细胞数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实质ADC值与肿瘤细胞数及核/浆面积比相关。Ⅰ级脑膜瘤部分混合型、纤维型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重叠。结论 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助于术前鉴别病理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