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刺激强度下MCF的变化;CG3和TG3测试不同刺激频率下MCF的变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造模8周,恢复4周后将大鼠接入生物机能测试系统,给予肌纤维一系列电刺激,测量比较各组引起肌肉收缩的阈值强度、MCF、刺激强度和频率诱导的肌肉疲劳等指标。结果:TG1组引起肌肉开始收缩的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的最适刺激强度比CG1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G1组与CG1组的MCF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20次增量电刺激低于第1、5、10次增量,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0、15、20次增量CG2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10次增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次增量与CG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TG3组电刺激引起MCF所需的刺激频率比CG3组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3组电刺激引起的MCF比CG3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肌纤维相比,触发点肌纤维对电刺激反应更敏感,受到连续电刺激时更易疲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重庆市体育局直管8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进行疼痛的相关调查与分析,为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重庆市体育局直管包括田径、武术、跳水、跆拳道、柔道、举重、拳击以及古典摔跤在内的8个运动项目的161名专业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触诊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躯体疼痛及肌筋膜触发点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运动项目研究对象的疼痛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年龄18岁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为90.91%,年龄≥18岁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为91.67%(P0.05)。运动年限5年和运动年限≥5年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8.24%和94.74%(P0.05)。随着运动等级的提升,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及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运动等级与其疼痛、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存在线性相关(P0.05)。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存在腰腹部、膝关节疼痛人数在总疼痛人数中占比较高。且在纳入的所有运动项目中,研究对象腰腹部肌肉和股四头肌都存在高的触发点发生率。结论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随着运动等级的提高而增加,而不同性别、年龄以及运动年限的运动员疼痛发生率差异并不显著。运动员疼痛部位与运动专项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腰腹部、膝关节疼痛发生率在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中都较高。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与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慢性颈肩痛患病率的逐年升高和对该疾病认识的逐步加深,关于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疗效的研究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其康复作用逐渐受到康复医学界和体育界的广泛重视.因此,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对慢性颈肩痛的发病机理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颈肩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康复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模型大鼠外周血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浓度变化情况,并通过体外注射PGF2α观察其对触发点肌电活动的影响,探究PGF2α与触发点的关系。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组)、造模组(MG组)、生理盐水组(SG组)和PGF2α组(PG组),每组10只。除CG组外,其余三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8周,恢复4周,检测受累肌结节、紧绷带、局部抽搐反应和自发性电位;CG组正常饲养12周。12周后ELISA法测量各组大鼠血清PGF2α浓度。之后分别对SG组局部肌肉注射生理盐水,PG组局部肌肉注射PGF2α,CG组和MG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和模型对照不注射任何物质。干预后即刻记录各组静息状态下的自发性电活动。结果:与CG组相比,其余三组大鼠血清PGF2α浓度均显著性增加(P0.05)。给药后即刻,MG组、SG组和PG组大鼠均能记录到异常的自发电位,对照组大鼠基本无电活动,肌电波形形似一条直线。与CG组相比,MG组、SG组和PG组的肌电波频、波幅以及波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组显著高于MG组和SG组(P0.05)。MG组和SG组之间相比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GF2α能增加触发点肌纤维的肌电活动,促使触发点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 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r Ps可分为潜在MTr Ps和活化MTr Ps[1—2]。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