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刺激强度下MCF的变化;CG3和TG3测试不同刺激频率下MCF的变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造模8周,恢复4周后将大鼠接入生物机能测试系统,给予肌纤维一系列电刺激,测量比较各组引起肌肉收缩的阈值强度、MCF、刺激强度和频率诱导的肌肉疲劳等指标。结果:TG1组引起肌肉开始收缩的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的最适刺激强度比CG1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G1组与CG1组的MCF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20次增量电刺激低于第1、5、10次增量,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0、15、20次增量CG2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10次增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次增量与CG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TG3组电刺激引起MCF所需的刺激频率比CG3组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3组电刺激引起的MCF比CG3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肌纤维相比,触发点肌纤维对电刺激反应更敏感,受到连续电刺激时更易疲劳。  相似文献   
2.
3.
古人的针灸思路和操作手法是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经验医学,是当时特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下的产物。现代医学希望以先进技术来发展针灸医学,实现针灸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将古典针灸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就显得极其重要。关键在于通过综述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起源,以及目前关于针灸的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进展,对比中西医针刺理论的异同,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理解中医针灸治疗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太极拳初学者和太极拳运动员白鹤亮翅动作关节角度活动变化、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变化和肌肉活动特点,分析运动员是如何通过肌肉活动控制其白鹤亮翅的姿势平衡。方法太极拳运动员和初学者分两组各10人。记录太极白鹤亮翅动作时双下肢10块骨骼肌表面肌电图、双下肢3大关节的二维角运动和COP在侧方和前后的移位。每次试验8 s完成,重复5次。统计处理后,做肌电运动和平衡分析;其中肌电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并比较太极拳运动员和初学者的异同。结果运动员组支撑腿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臀中肌)的肌电活动表现为显著高于初学者同侧腿骨骼肌的肌电活动;运动员组虚步腿的腓肠肌和股直肌的肌电活动显著高于初学组同侧同名肌。运动员组下肢3大关节最大平均活动角度比初学组大,支撑腿髋关节显著高于初学组同侧同关节。运动员组COP前后方向位移显著小于初学组。结论运动员可以通过肌肉活动的增强对抗COP的移位,保持姿势平衡稳定,而初学者COP前后移位失控时并没表现出积极的肌肉活动。初步解释了太极拳练习能提高人体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控制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在兰州军区某部防化团卫生队队长李存科身上再一次得到了印证。李存科自1978年12月入伍以来,一直在基层从事卫生防病工作。他立足本职谋“打赢”,潜心研究野战急救装备,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曾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总部和军区表彰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基层先进科技干部”;先后15次被上级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在8年前的一次演练中,由于受交通影响,急需救治的“伤员”却无法及时运回后方“抢救”!原因是传统的救护车易受地形、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亚群CD1 1c+和CD123+的影响,探讨其在太极拳改善衰老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周太极拳运动前后中老年人外周血CD11c+和CD123+含量的百分比变化,并比较3~5年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及快走锻炼者外周血中CD11c+和CD123+的百分比.结果:24周太极拳运动后CD123+百分比较运动前变化不大,但CD11c+百分比升高(5.49%±4.12% vs 8.75%±5.63%)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及快走锻炼的运动组受试者外周血中CD11c+和CD123+百分比高于对照组,且趋势较为统一,为陈式太极拳组>杨式太极拳组>快走组>对照组;其中,CD11c+百分比表现较为敏感,陈式太极拳组CD11c+与对照组相比(8.12%±6.56% vs 5.72%±4.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1c+对运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对运动强度较为敏感,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太极拳对免疫机能影响的调节机制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表征触发点活性的客观性量化指标,并尝试利用该指标实现干针和被动牵张疗法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效的定量评价。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针组、牵张组和干针牵张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对大鼠左下肢腓肠肌部位进行触发点造模,造模8周,自然恢复4周,定位触发点位置并记录肌电信号。第13周进行1次治疗,记录治疗后6min触发点的肌电信号。干针组进行干针治疗,牵张组对其左侧腓肠肌进行被动缓慢牵张,干针牵张组先进行干针治疗随后进行被动牵张锻炼。采用肌电信号序列的样本熵估计触发点活性,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造模周期结束后,空白组肌电信号样本熵均值(0.985±0.196)高于干针组(0.034±0.010)、牵张组(0.045±0.023)和干针牵张组(0.047±0.034)均(P0.01)。(2)治疗后干针组(0.819±0.088)、牵张组(0.532±0.205)、干针牵张组(0.810±0.117)肌电信号样本熵估计均上升(均P0.01)。(3)牵张组治疗后样本熵估计低于干针组和干针牵张组(P0.01)。结论:肌电信号样本熵作为触发点活性评价的客观性指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灵敏度;干针、牵张、干针结合牵张对大鼠触发点均有一定疗效,干针治疗短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一被动牵张治疗,能迅速降低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活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干针疗法应用广泛,干针和针灸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该文从干针和针灸的起源、定位、针法针感、临床治疗范围及当前的基础研究方面进行总结,以期更系统全面地理解干针与针灸之争的根源所在,为今后中西医之科学研究提供更明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针刺和拉伸灭活膝关节周围肌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和缓解行走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在疼痛门诊治疗的108例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男35例,女73例,利用针来回穿刺膝关节周围触发点,要求引出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针刺治疗后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拉伸锻炼,拉伸的幅度以患者可耐受肌肉拉紧的酸痛为止,循序渐进逐渐增大。对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测量和行走时疼痛的VA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年后随访95例无疼痛。VAS评分,从治疗前重度7.6±0.5,中度4.9±0.7,下降至1年后随访的轻度1.9±0.6和无痛0.3±0.2。结论:对膝关节周围肌针刺和拉伸灭活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以缓解膝骨性关节炎造成的行走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