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噻托溴铵对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OSC)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5年10月~2018年1月收治的AOSC患者8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给予噻托溴铵治疗,对照组给予异丙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肺功能指标及血清TNF-α、IL-6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VC(用力肺活量)、PEF (最大呼气容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RV/TLC (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IC/TLC(吸气分数)、ACT(哮喘控制测试评分)、CAT(慢阻肺自我评估测试问卷)评分、急性加重次数、TNF-α与IL-6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噻托溴铵治疗AOSC效果显著,可增强肺功能并降低TNF-α与IL-6浓度,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常规抗心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衰治疗,研究组予以乌司他丁联合常规抗心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LVEF、LVWP、LVDD、TNF-α、IL-6、CRP、CD4+、CD8+、CD4+/CD8+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LVWP、LVDD、TNF-α、IL-6、CRP、CD8+水平明显降低,LVEF、CD4+、CD4+/CD8+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常规抗心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消除患者炎性因子,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辅助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83例,按就诊顺序分为试验组41例和参照组42例。参照组给予舒利迭治疗,试验组给予噻托溴铵辅助舒利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血清炎症因子和血气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PH值、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6、HMGB-1和PaCO2水平明显降低,PH值和PaO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NF-α、IL-6、HMGB-1和PaCO2水平低于参照组,PH值和PaO2水平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辅助舒利迭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脉压(P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61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对照组、心绞痛组(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心肌梗死组,比较以上各组的脉压水平.再把无心肌梗死的患者401例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分为高血压和非高血压2组,比较2组不同PP水平患者冠脉Gensini积分.结果: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脉压逐渐增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PP≧60 mm Hg组Gensini积分均高于PP<60 mm Hg组(P<0.05).结论:无论有无高血压,脉压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水平的变化在不同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入选我院冠状动脉造影且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0例,按有无糖尿病分为单纯冠心病组78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42例.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测定白细胞计数(WB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采用高敏免疫检测方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结果 冠心病并2型糖尿病组hs-CRP、白细胞计数和空腹血糖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组.结论 hs-CRP、白细胞计数和空腹血糖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过程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脉压、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两者用以评价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对优越性。方法547例行冠脉造影患者的冠心病(CHD)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评分表示。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PP及PPI。结果冠脉病变程度随增龄而逐渐加重,冠脉狭窄积分3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冠脉正常组为89.1±38.6vs57.1±32.2vs26.0±22.1vs3.7±2.7(H=239.963,P〈0.01);PP和PPI冠脉病变组〉冠脉正常组;3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PP为(53±11)mmHg vs(48±11)mmHg,PPI为0.413±0.06vs0.375±0.06(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P、PPI均与CHD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7,0.632;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I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坎值为1.012,95%可信区间为(1.261,1.447)。结论脉压及脉压指数是较为简便的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与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A组52例和B组51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配合氯吡格雷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P选择蛋白(P-selection)、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IL-6、P选择蛋白、TNF-α和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T、TT和APTT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且B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辅助治疗AMI能够明显抑制炎症反应,延长凝血时间,改善凝血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冠脉造影检查者3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根据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比较各组血清Lp(a)浓度。结果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的血清Lp(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但三组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血清Lp(a)浓度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Lp(a)与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明显相关(偏相关系数r=0.143,P〈0.01)。结论血清Lp(a)浓度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正相关,且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探讨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HD患者7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5例,按Gensini评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另择1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PPAR-γ浓度。结果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PPAR-γ水平分别为(640.23±348.92)、(653.55±341.32)、(783.93±294.22)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93±294.22)pg/ml(P均〈0.05);UAP组较SAP组轻度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SAP组、UAP组显著增高(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Gensini评分、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C、TG、HDL-C、LDL-C均与血清PPAR-γ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ACS患者血清PPAR-γ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有助于CHD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2岁,以"间断胸闷、胸痛16 h,加重10 h"为主诉入院.16 h前患者散步时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呈阵发性,未诊治.10 h前患者睡眠时突感剧烈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及大汗淋漓,急诊入住外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给予溶栓、抗凝、抑制血小板、调脂等治疗,约2 h症状未能好转而转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 a,糖尿病史6个月,结核性胸膜炎病史2个月,现口服四联抗结核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