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判断病情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护,对照组根据传统方法评估颅内压。比较2组患者GCS评分和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颅内压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预后组间颅内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药物用量影响。方法将86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均行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监护,观察组加用IC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和脱水药物用量。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7.44%,对照组为39.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内平均甘露醇用量为(781±76)g,术后1周ICP为(1.72±0.23)k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为(13.3±2.2)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为9.30%、4.6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血尿素氮及24 h尿蛋白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ICP监测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脱水药物用量,减轻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EF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影响情况。方法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正常标本与胶质瘤细胞U251中HEF1的表达水平,化学合成HEF1基因小干扰RNA(siRNA)下调其基因表达,检测siRNA对U251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MTT法、Transwell、Hochest染色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凋亡。结果HEF1基因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胶质瘤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干扰HEF1的表达,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强。结论HEF1促进神经胶质瘤恶性增殖及侵袭,抑制细胞凋亡,有可能成为分子治疗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12—2012-08收治的1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A组90例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B组28例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对2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血肿清除情况明显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21,P<0.05);B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72,P<0.05);2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清除率高,但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较佳,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大脑后动脉(PCA)发育不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探讨TCD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筛查的52例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PCA-P1)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并与52例无血管变异的健康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①52例PCA-P1发育不良患者的不良侧PCA-P1的收缩期峰值流速为(55±8)cm/s,低于对照组的(60±6)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后,发育不良侧的PCA-P1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为(192±25)cm/s,高于对照组的(96±1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育不良者的PCA-P1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于颈动脉压迫试验前、后的比值(Vp后/Vp前)为3.52±0.53,高于对照组的1.6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压迫同侧CCA后,发育不良侧PCA-P1舒张期末血流速度与压迫前的比值(Vd后/Vd前)为4.48±1.28,高于对照组1.6l±0.25(P〈0.01).③发育不良侧PCA-P1血管搏动指数为1.00±0.22,高于对照组的0.7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52例患者中有28例血流频谱呈高阻力型改变,24例血流频谱正常.同侧CCA压迫前、后,高阻力型频谱组与压迫前比值(Vd后/Vd前)为5.3±1.1,高于血流频谱正常组的3.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VP后/VP前与正常频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TCD疑诊PCA-P1发育不良者39例,经MRA确诊32例,阳性符合率为82.1%;其中表现为高阻力型血流频谱患者17例,经MRA确诊PCA.P1发育不良的有16例,阳性符合率为94.1%.结论 根据CCA压迫试验前后的PCA-P1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参数,结合血流频谱形态,TCD可初步诊断PCA-P1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CT定位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3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并选内科保守治疗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88.9%,显著高于对照组(x~2=9.2723,P<0.01),病死率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x~2=8.3824,P<0.01)。结论 CT定位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有利于脑功能的恢 复,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天幕切开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天幕切开术治疗合并脑疝形成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价值。本组天幕切开术治疗合并脑疝形成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疗效满意,此方法是治疗以小脑幕裂孔疝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合并脑疝形成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65例该类病人采用扩大翼点入路,55例采用常规去骨瓣开颅。扩大翼点入路即在翼点入路基础上扩大暴露范围,能清楚显露额底、颞底及颅中窝底。结果扩大翼点入路组疗效优于常规骨瓣组(P<0.05);扩大翼点入路组病人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规骨瓣组(P<0.05)。结论扩大式翼点入路是治疗以额颞叶底部损伤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一种有效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小脑幕切迹疝的病人。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3岁,因酒后头部摔伤于1994年10月10日入院。当时昏迷10分钟,清醒后头痛、头晕,右鼻腔流血水。3天后头痛加重,伴呕吐,右鼻腔流无色液体,入我科。查体:T36.8℃,神清,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头 CT 示右额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8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探讨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方案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全组80例,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Ⅴ级分别为10.0%、30.0%、26.3%、10.0%、23.8%。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