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和(或)肺栓塞(PE)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诊治体会.方法 对10例确诊的NS并发DVT和(或)PE患者(血栓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0例NS无血栓患者(无血栓组)的年龄(AGE)、血浆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UP)、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血栓组10例,肾活检6例,膜性肾病3例.血栓组AGE、ALB、24-UP、FIB与无血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T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经抗凝、溶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治疗后,血栓均基本消失.结论 AGE、ALB、24-UP、FIB在NS并发DVT和(或)PE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膜性肾病是NS合并血栓栓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一旦合并DVT和(或)PE,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凝、溶栓、介入治疗.经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DVT导致P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水平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肾内科收治的11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理诊断分为IMN组(78例)和非IMN组(32例),另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14d;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14d。用药前后查血尿素氮、血肌酐、尿量及纤维蛋白原。结果治疗组血肌酐明显下降,尿量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花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对慢性肾衰竭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羟苯磺酸钙联合肾衰宁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 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者均给予一定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肾衰宁颗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疗程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排泄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排泄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上指标下降明显(P〈0.05).结论 羟苯磺酸钙联合肾衰宁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ease,CKD)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影响其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427例CKD患者和4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A125、CA199、CA153、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Scr、Hb、年龄、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比较两组间差异。通过单因素分析筛出导致CKD患者肿瘤标志物改变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肿瘤指标升高的危险因素。结果 CKD组患者血清TPSA水平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A、CA125、CA199、CA15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CEA升高危险因素,Alb、Hb下降是CA125升高的危险因素,Alb下降是CA199、CA153升高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大是TPSA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TPSA在CK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正常人群相同。在根据血清肿瘤指标诊断相关肿瘤时,须结合患者年龄、肾功能、Alb、Hb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PCO2/C(a-cv)O2]在脓毒症休克患者复苏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将入组的5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PCO2/C(a-cv)O两组)和对照组(ScvO两组)。对照组患者根据拯救脓毒症休克指南予以液体复苏治疗,治疗组患者根据△PCO2/C(a-cv)O2进行液体复苏。采集所有入组患者入ICU时(T0)和复苏12,24 h后的循环代谢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动脉及中心静脉血乳酸水平(Lac);计算12、24 h时氧输送(DO2)、氧耗(VO2);记录患者24、48h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及28d死亡人数。结果两组治疗后HR、Lac下降,MAP、DO2、VO2、CI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I、DO2、VO2升高,HRs Lac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MAP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及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PCO2/C(a-cv)O2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可改善患者组织灌注,改善患者病情,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