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结肠切除联合全直肠保留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STC )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1例STC全保留组手术患者行全结肠切除,保留全部直肠,回肠直肠吻合,观察术后3、6、24个月临床效果及排便功能变化,同期18例STC残留组患者行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手术患者作对比。结果术后便秘无效、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腹痛残留组高于全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24个月患者每天大便次数、Wexner失禁评分残留组高于全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残留组低于全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全结肠切除治疗联合保留全直肠治疗STC安全、有效,术后对排便功能影响小于经典全结肠切除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由于其良好的疗效以及手术时间短、疼痛程度轻和恢复快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PPH的广泛使用,关于PPH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吻合口狭窄、排粪障碍以及直肠阴道瘘等。据统计,PPH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高达22%。进一步研究发现,PPH术后部分出现排粪困难的患者并没有出现吻合口狭窄,其发生可能与直肠顺应性降低相关。因此,PPH可能由于环状切除的特性导致一些传统痔切除术所没有的一些并发症。此外,临床上绝大多数的脱垂性痔病并不是环状脱垂,而更多地表现为孤立痔核的脱垂。最常见的孤立痔核脱垂部位是截石位的3、7、11点。  相似文献   
3.
人工肛门括约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是指肛门括约肌不同程度上失去对粪便及气体排出的控制能力。美国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高达7.1%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大便失禁虽然不能致命,但却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活不便和身心痛苦,甚至造成人格变化。为了恢复肛门正常功能,有效控制失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多方面的探索,特别是试图通过肌肉移植来重建肛门括约肌功能。虽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手术方式,但肛门功能的恢复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结肠吻合术后早期灌服小承气合剂对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中药组与模型组,2组均行结肠切除吻合术造模。中药组术后早期灌服小承气合剂(剂量为15g·kg^-1·d^-1),模型组同期灌服净化自来水。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每组取10只动物进行剖腹探查,观察吻合口评分并进行吻合口急性压力负载试验及组织学观察评分。【结果】中药组吻合口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术后第3、7天检测压力升高至40mmHg时均未见吻合口破裂情况出现。术后第14天检测2组吻合口破裂压力(ABS),中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中药组吻合口组织愈合时间较模型组提早,愈合强度较模型组增强。【结论】结肠吻合术后早期灌服小承气合剂可以加快吻合口愈合,加强吻合口愈合强度,对吻合口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大便失禁是结直肠肛门疾病中的常见病和难治病,通常会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针对大便失禁的治疗选择众多但尚缺乏统一规范,大便失禁的治疗一般先从非手术治疗开始,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以及针灸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括约肌修补术、股薄肌转移成形术、人工括约肌植入术、磁性肛门括约肌、生物材料注射、骶神经调节术、肛门干细胞疗法及结肠造口。本文就大便失禁的治疗技术做阐述,有助于肛肠科医生深入了解大便失禁的治疗并适当选择不同治疗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开展。  相似文献   
6.
盆底损伤和功能退化导致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disease,PFD)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常规治疗的手术方式是阴式子宫切除和阴道前后壁修补,但这些方法有较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器治疗Ⅱ~Ⅳ度痔2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器治疗Ⅱ~Ⅳ度痔的适应证、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特制的肛门镜下采用吻合器治疗Ⅱ~Ⅳ度内痔,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22例,经TST治疗患者手术时间(16.5±4.1)min,术中出血(2.5±1.0)mL,切除黏膜面积(24.5±3.9)cm2,治愈率达95.5 %。患者(6.1±1.6)d恢复工作。术后12hVAS为2.6±1.3,术后24hVAS为3.1±1.1,第1次排便VAS为3.3±0.9,术后3dVAS为1.2±0.9,术后7dVAS为1.0±0.2;5例(22.7%)有轻度便血;4例患者(18.2%)出现尿潴留;全组无肛门坠胀感、急便感、肛周感染、脓肿、肛门失禁及吻合口狭窄等情况。 结论  TST治疗Ⅱ~Ⅳ度痔是一种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肠内脱垂致梗阻性排便综合征(ODS)患者直肠 Cajal 间质细胞(ICC)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行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的 ODS 患者13例(ODS 组),取直肠全层标本进行常规 HE 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直肠 ICC 数量的变化。对照组为同期因重度脱垂性痔病行 STARR 的患者11例。结果常规光镜下观察,HE 染色结果显示 ODS 组直肠黏膜层呈轻度慢性炎症改变,肌间神经丛和肌层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 ICC 主要包括4个部分,即黏膜下的 ICC(ICC - SMB)、环肌层 ICC(ICC - CM)、肌间神经的 ICC(ICC - MP)和纵肌层 ICC(ICC - LM)。与对照组相比,ODS 组直肠 ICC - SMB、ICC - CM、ICC - MP 和 ICC -LM 数量均显著减少(P <0.05)。结论 ODS 患者直肠 ICC - SMB、ICC - CM、ICC - MP 和 ICC - LM 数量均明显减少,其可能是 ODS 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肛肠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肛肠动力学方法学对功能性排便碍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方法运用罗马Ⅲ标准将123例诊断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同时选择106例无排便障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肛管直肠测压检查,了解直肠内压、肛管压、肛管功能长度、抑制反射、排便弛缓反射及直肠感觉功能等指标情况。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无明显差异;病例组直肠排便压45 mm Hg比例、肛管静息压60 mm Hg比例、抑制反射引出容量、弛缓反射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直肠感觉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协调障碍及排便动力不足两类,两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STC)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STC模型成功后,将32只STC大鼠随机分为STC组(n=16)、STC干预组(n=16),另设正常SD大鼠(n=16)为对照组。利用16S rRNA Real-time PCR技术测定肠道菌群,消化道排空时间采用活性碳灌胃法测定。首先对STC组大鼠粪便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再根据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对STC大鼠每天灌胃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各0.5 mL,观察干预后实验大鼠粪便主要功能细菌及消化道排空时间变化。结果 STC组和对照组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分别为4.22±0.07、5.26±0.10和6.51±0.10、7.68±0.17,STC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总细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菌群Ⅳ等主要肠道优势菌群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干预后粪便总细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菌群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组、STC干预组、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分别为4.20±0.07、5.21±0.10和6.47±0.09、6.47±0.05和6.50±0.08、7.79±0.06,STC组明显低于STC干预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STC、STC干预组及对照组粪便活性碳排出时间分别为(5.56±0.50) d、(2.55±0.67) d、(0.77±0.01) d,STC组慢于其余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肠STC大鼠粪便中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明显减少,主要肠道优势菌群数未发生改变,经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干预后可恢复结肠STC大鼠肠道菌群状态及消化肠道排空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