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各项干眼指标,使用OSDI量表进行评分和数据分析,探讨不同时长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干眼症状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后准备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60例(60眼),年龄(12.81±1.83)岁,在戴镜前,戴镜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应用眼表疾病指数评分表(OSDI )、泪膜破裂时间(BUT)来评估患者的干眼症状以及严重程度。 结果:60例患者,戴镜后1个月OSDI评分就较戴镜前显著升高(P<0.01),戴镜后3个月和1年OSDI评分与戴镜前相比较都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BUT没有明显变化(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虽然BUT并未达到诊断干眼的标准,但会对青少年的主观干眼症状产生影响,临床护理应对这一现象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近视对黄斑微视野功能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近视对黄斑微视野仪(microperimeter,MP)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矫正视力≥1.0的轻中度、高度、超高度以及正视眼青年患者进行40个位点刺激的MP检测.分析黄斑100以内不同区域象限的光敏感度变化。结果轻中度近视MP检测光敏感度结果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度近视患者鼻外区MP检测光敏感度结果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超高度患者各区域象限光敏感度较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高度及超高度近视使黄斑100以内MP检测光敏感度结果局部或普遍下降。  相似文献   
3.
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有助于了解近视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遏制目前我国近视低龄化、高度化的发展势头。随着研究的深入,结合晶状体在青少年儿童屈光发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应将晶状体屈光参数补充到档案中,建立更为精细化的屈光发育档案,并且开展长期、全面、规范的纵向队列研究,这对于明确青少年儿童眼正视化过程晶状体屈光力的变化,探索其与相关视觉反馈机制的联系等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在缺乏晶状体厚度时,不同晶状体屈光力计算公式的一致性,寻找简化晶状体屈光力流行病学调查的计算公式。方法横断面研究。晶状体屈光力通过3种不同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公式包括需要晶状体厚度值的Bennett公式,以及不需要晶状体厚度值的修正Stenström公式及Bennett-Rabbetts公式。共189名(378眼)7~14岁正视青少年纳入研究,将测量所得的生物学数据代入上述各公式中,以Bennett公式计算所得的晶状体屈光力(PL,Bennett)作为基础值,比较另2种公式计算值(PL,Sten、PL,BR)的准确性。对相关数据进行配对符号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分别应用Gullstrand-Emsley与Bennett-Rabbetts模型眼计算,发现PL,Sten[(0.46±0.35)D]较PL,Bennett[(0.29±0.35)D]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159.5、-120.0,P<0.01)。PL,BR[(0.27±0.35)D]较PL,Bennett[(0.09±0.34)D]低(Z=-112.5、-42.0,P<0.01)。通过修正c常数使PL,BR与PL,Bennet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5.0,P>0.05),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仅为1.35 D,同时85.4%的PL,BR与PL,Bennett的误差小于0.50 D。将不同年龄组PL,Bennett与PL,BR(修正c常数后)的差值进行多组Wilcoxon秩和检验(χ²=314.53,P<0.01),2种公式计算值之间的差异在7~12岁之间逐渐减小,12岁之后差异增大。2种方法所计算得出的晶状体屈光力之间的差值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36,P<0.01)。结论通过c常数的修正,Bennett-Rabbetts公式与Bennett公式所得晶状体计算值在正视青少年中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眼轴的改变,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05/2019-08至我院治疗的7~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15例。行全面眼科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者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其中113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02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规律复诊,测量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戴镜后1、3、6mo,1a时的调节幅度及1a后两组眼轴的改变。结果:随访1a后,角膜塑形镜组共100例100眼完成随访,13例13眼失访。框架眼镜组共77例77眼完成随访,25例25眼失访。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患者调节幅度为13.57±2.47D,戴镜后1、3、6mo,1a后调节幅度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均P<0.005),调节幅度在戴镜6mo时达到峰值,戴镜1a(15.44±2.35D)较戴镜6mo(15.74±2.32D)略有下降。配戴角膜塑形镜1a后眼轴增长明显小于框架眼镜组(0.13±0.15 vs 0.50±0.28mm,P<0.001)。结论: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伴有调节幅度的提高。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控制眼轴的增长,是目前较为有效地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非接触眼压(NCT)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配戴角膜塑形镜的303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按照屈光度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别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时测量NCT、角膜曲率以及进行主、客观验光.对相关数据进行连续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后NCT趋于稳定,并且较戴镜前降低(F=51.75,P<0.01),但在戴镜后1d,中高度近视眼压分别较戴镜前升高1.04 mmHg(t=-4.81,P<0.01)及0.58 mmHg(t=-2.65,P<0.05),低度近视眼压则呈下降趋势(t=0.57,P>0.05).戴镜后3个月,屈光度改变量与眼压改变量呈正相关(r=-0.131,P<0.05),不同程度近视每单位屈光度所致眼压改变不同(F=3.57,P<0.05).其中,低度近视每单位屈光度改变导致眼压下降0.50 mmHg,高于中度近视(t=-2.57,P<0.01),而低度与高度近视(t=-1.86,P>0.05)、中度与高度近视(t=0.68,P>0.05)之间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NCT下降,眼压值的下降应该与角膜形态因素以及眼调节功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朱梦钧  何鲜桂  朱剑锋 《眼科新进展》2012,32(11):1034-1037
目的 观察调节功能优化训练对改善青少年近视裸眼视力以及双眼协动参数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54例(108眼)6 ~14岁青少年低度近视眼患者,其中29例(58眼)患儿进行调节功能优化训练,每周2次,共8周,作为本研究的治疗组,记录患者训练前后裸眼视力以及调节功能的变化;其余25例(50眼)作为近视对照组,配戴普通单光眼镜,记录8周内患者裸眼视力等的变化.采用SPSS 11.5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8周后,治疗组裸眼视力与初始裸眼视力相比提高了(0.18±0.15) logMA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对照组裸眼视力与初始裸眼视力相比则下降(0.07±0.16) logMA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裸眼视力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初始裸眼视力相比,治疗组裸眼视力在训练10次(5周)后即发生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训练8周后眼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分别从训练前的(9.78±3.24)D、(-4.12±1.69)D、(5.03±3.29) min提高为(13.94 ±4.71)D、(-5.91±2.62)D、(8.00±4.4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负相对调节以及AC/A值则无明显改善(均为P>0.05).结论 调节功能优化训练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提高青少年近视调节功能以及裸眼视力的训练模式,希望通过不同训练方案之间的灵活搭配,成为一种可持续的青少年近视的眼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8.
散光相关性屈光不正近视化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散光相关性屈光不正近视化进程的状况.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选取4~6岁散光儿童210例(412眼),男114例,女96例.检测其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扩瞳验光度数(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等指标,随访24个月.应用SAS 9.2统计软件中的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度数和轴向的散光对球性屈光不正度数和眼轴长度的影响.结果 2年内,210例儿童中散光度数越高,眼轴长度和近视度数增加越显著(F分别为7.380、10.636,P均<0.01);超高度组明显重于轻、中、高度组(P均<0.05),而轻度与中度组差异不明显;眼轴长度和近视度数增加值在轻度组分别为(0.19±0.10)mm、(0.78±0.79)D,中度组为(0.20±0.14)mm、(0.94±0.79)D,高度组为(0.33±0.14)mm、(1.36±0.68)D,超高度组为(0.38±0.12)mm、(1.60±0.58)D.2年内,散光轴向对儿童眼轴长度和近视度数存在影响(F分别为12.351、12.384,P均<0.01);顺规性散光组近视度数增加最少,斜轴性散光组眼轴长度增加最多(P<0.05),而斜轴和逆规组眼轴、近视程度增加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轴长度和近视度数增加值在顺规组分别为(0.20±0.17)mm、(0.74±0.49)D,逆规组为(0.28±0.17)mm、(1.26±0.98)D,斜轴组为(0.43±0.20)mm、(1.61±0.74)D.结论 在眼睛近视化过程中,散光度数越高,近视化进程越快:斜轴散光对近视进展的影响较顺规散光、逆规散光大.故在近视防治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散光对近视化的影响. 关键词:散光;近视化;眼轴;儿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光学设计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7—14岁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54例(254眼),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根据患儿及家属的选择给予验配不同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设计1、设计2、设计3),分别测量戴镜前以及戴镜1年后的眼轴长度。对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角膜塑形镜矫治1年后,眼轴增长(0.11±0.16)mm,其中低度近视、中度近视眼轴分别增长(0.20±o.18)mm及(0.09±0.14)mm,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1.41,P〈0.01;t=-8.33,P〈0.叭;f=-8.73,P〈0.01)。低度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眼轴改变大于中度近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2,P〈0.01)。无论低度近视或中度近视,设计1组与设计3组眼轴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设计3组具有更明显的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F=4.32,P=-0.018;F=5.58,P=-0.004)。结论不同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是不同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所导致的周边屈光的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60岁及以上人群中屈光矫正前后的视力损伤情况.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2009年11~12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目标人群进行盲和视力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视力及裂隙灯检查、小瞳验光、问卷调查等.视力损伤按照WHO的标准进行分析.同时也分析了与可矫正的视力损伤有关的人群特征.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可矫正的视力损伤患病率进行比较时采用卡方检验,各独立变量与可矫正视力损伤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比值比(OR)方法.结果 本调查共纳入5199人,实际受检4545人,受检率为87.42%.日常生活视力中盲与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分别为0.86%和8.82%;屈光矫正后,盲与视力损伤患病率分别为0.66%和3.01%;可矫正视力损伤率为5.81%(264/4545).年龄与性别是可矫正视力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对264例可矫正的视力损伤的病因分析,发现单纯屈光不正为114例(43.18%),合并白内障121例(45.83%),合并黄斑变性21例(7.95%),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例(1.52%),合并青光眼3例(1.14%),合并角膜病1例(0.38%).眼镜覆盖率为44.12%.随着年龄的增大,眼镜覆盖率下降,男性眼镜覆盖率高于女性.结论 屈光不正是老年人视力损伤的重要因素,屈光矫正是诊断盲和视力损伤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