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的单次神经阻滞(single-shot peripheral nerve blocks,sPNBs)麻醉术后暴发痛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暴发痛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sPNBs麻醉下进行择期骨科手术的患者。患者术前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阻滞完成后的24 h、48 h分别随访患者,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描述峰值疼痛,记录疼痛出现的时间、性质、缓解措施及手术当晚的睡眠质量。结果:共纳入了31例22~83岁患者。术后峰值疼痛达到中、重度疼痛(NRS≥4)的患者25例(80.6%),其中重度疼痛(NRS≥7)患者15例(48.4%)。主诉中、重度疼痛的患者疼痛均为突然发生,使用舒芬太尼无法缓解,持续约30 min~1 h后逐渐缓解。峰值疼痛发生时间距离阻滞时间的中位数为16.8 h(IQR 12.3~22.9)。年龄≤60岁的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峰值疼痛的发生距离阻滞的时间与当时的NRS评分线性负相关(P0.05)。单纯sPNBs麻醉是暴发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引导下sPNBs麻醉的骨科手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高,60岁以下患者的发生率高于60岁以上人群;暴发痛出现在阻滞后12~24 h,随着发生时间的延后,疼痛程度有所下降;单纯sPNBs麻醉术后比联合麻醉更易发生暴发痛。  相似文献   
2.
李一飞  方婕  胡玉皎  邹婷  沈建通 《华西医学》2011,(11):1627-1632
目的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作者共现分析的方式,研究国内外循证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学科分支和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Medline数据库,分别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并提取关键词词频、作者发文数和核心研究单位,对核心关键词和核心发文作者建立共现矩阵,使用Ucinet绘制可视化网络图。结果成功得到核心关键词和核心作者可视化网络。中文可视化网络包括循证医学、治疗和护理3个方面,英文可视化网络包括evidence-based medicine、therapy和treatment outcome 3个方面。而在作者合作可视化网络中,国内作者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合作团体较小,国外作者合作关系较为紧密,合作团体较大。国内核心研究机构分布于循证研究重点高校,国外则以发达国家为主。结论国内循证心血管研究领域总体发展趋势较好,但较国外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重点研究,调整研究规划。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PFNET分析并结合可视化的方式,研究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的结构分布,比较国内外该学科研究主题异同,寻找中国研究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方法 2011年3月以MeSH词"heart defects,congenital","cardiac catheterization"在Medline数据库,以主题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心脏导管插入术"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检索文献。确定英文核心关键词60个,词频〉90次;中文核心关键词53个,词频〉20次。使用Endnote X4软件提取关键词,建立共词矩阵。进行PFNET分析确立主题结构,并根据主题分布计算外部链接强度。使用Ucinet6.0软件绘制可视化网络。结果 Medline和CBM分别命中文献3000篇和1015篇。成功建立国内外CHD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结构图谱;国内外研究的进步均以临床治疗需求为原始驱动力;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主题较中国更为丰富,研究更为充分;中国的介入治疗研究相对较为独立,与外科治疗间合作较少;中国研究虽然较国外起步晚,但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结论基于PFNET分析的可视化研究系统、全面和直观地揭示了国内外CHD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的发展态势,为相关临床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位基因、基因型、基因单倍型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起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1年12月,并且对重要文献的参考文献采取手工回溯检索。获取VEGF与CH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和传递不平衡检验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1.1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 6篇文献共10项独立研究纳入分析,漏斗图检验存在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 VEGF C-2578A和G-1154A位点等位基因变异显著增加DiGeorge综合征患者的CHD易感性,OR分别为1.40(95%CI:1.04~1.16)和1.87(95%CI:1.27~2.75);G-634C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异显著增加普通病例的CHD易感性,OR=1.29, 95%CI:1.02~1.62。② G-1154A位点(AA+AG)为DiGeorge综合征患者合并CHD的危险因素,OR=2.10, 95%CI:1.32~3.34。③单倍型AAG在DiGeorge综合征患者中显著增加CHD易感性,OR=1.82, 95%CI:1.31~2.54;单倍型CGC显著降低普通病例CHD风险的保护作用,OR=0.79, 95%CI:0.63~0.99。结论 VEGF等位基因、基因型、基因单倍型多态性与CHD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在DiGeorge综合征患者与普通患者间存在差异;在不伴DiGeorge综合征的人群中,特定单倍型(CGC)则有显著降低CHD风险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居出生缺陷首位,发病率为6‰~8‰[1],据此推算,我国每年新增CHD患儿约15万~20万,其中约半数以上先天性心脏缺损可通过经导管介入方式进行治疗,但仍有30%~40%的CHD(包括复杂畸形及部分单纯、复合畸形)需要通过外科开胸手术治疗.随着CHD介入治疗技术、心脏外科直视手术及体外循环技术不断进步,CHD患儿长期生存数量明显提高,学者们也逐步认识到这些患儿可能会发生多种因素导致的脑损伤,尤其在复杂型CHD患儿中脑损伤出现相对频繁[2].对CHD相关脑损伤的早期认识、评价及预防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6.
摘要:替考拉宁是治疗严重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替考拉宁半衰期长,蛋白结合率高,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临床疗效与AUC/MIC相关。替考拉宁在不同人群中的药动学参数变异大,应监测替考拉宁谷浓度进行个体化用药方案的调整。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替考拉宁在危重症患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药动学、给药方 案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动脉输注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肿瘤的疗效。方法:103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肿瘤患者,在病程的某个阶段,经动脉途经输注以吉西他滨为主的化疗药物及免疫增强剂IL-2。结果:68例胰腺癌患者中有29.4%获疼痛程度、止痛剂用药显著而持久的改善。受益反应持续时间为19.2周,中位生存期7.1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45.6%、23.5%、17.6%.1l例胆囊癌患者中有27.3%获疼痛程度、止痛剂用量的显著而持久的改善,临床受益反应持续时间为18.8周。中位生存期7.45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4.5%、27.3%、18.2%。8例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达62.5%,1年生存率37.5%;6例肠癌有效率达83.3%,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3.3%;7例肝癌有效率85.7%,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1.4%、42.9%。结论:经动脉输注吉西他滨能明显改善晚期肿瘤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多元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中关键词共现的方式,研究我国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诊疗的学科知识分布,预测学科未来发展趋势。 方法以主题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1978年1月至2010年12月)检索出的3 603篇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Endnote X4提取关键词,建立共词矩阵,采用SPSS 17. 0统计学软件进行转换、降维和聚类分析,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绘制战略坐标图。采用Ucinet 6. 0绘制川崎病的学科知识可视化网络。 结果对检索出的3 603篇符合要求文献进行分析后,成功建立我国川崎病诊疗的学科知识可视化图谱,直观展示对该病研究的知识分布,并形成重点研究聚类。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川崎病"治疗及药物选择"等学科知识发展较好,"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脏检查" ,"诊断及临床表现"等聚类学科知识内部发展不均衡,而"致病过程和机制"等学科知识发展较欠缺。 结论我国川崎病学科知识以治疗及药物选择、诊断及冠状动脉损伤为中心,并且研究为多学科知识聚类共同发展。该病特征及新近治疗措施和方案的相关研究,在学科发展中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冠状动脉损伤和临床体征的研究,在学科知识中具有重要地位;尚需要加强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多元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中关键词共现的方式,研究中国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诊断治疗的学科知识分布,研究学科知识聚类,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方法 2011年3月以主题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和“心脏导管插入术”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文献;使用Endnote X4软件提取关键词,建立共词矩阵;使用SPSS 17.0软件对共现矩阵进行转换、降维和聚类分析,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绘制战略坐标图;使用Ucinet 6.0软件绘制可视化网络。 结果 共命中文献1 015篇。成功建立中国CHD介入诊断治疗学科知识可视化图谱,直观展示了中国CHD介入诊断治疗学科的知识分布,并形成重点研究聚类,提示治疗,方法和设备,超声心动图等学科知识发展较好。 结论 中国CHD学科知识以治疗聚类为中心,且多学科知识聚类共同发展;同时材料和设备的相关研究在CHD学科发展中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超声心动图及肺动脉高压在CHD学科知识中地位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方婕  姜玉  李泓澜 《中国肿瘤》2019,28(5):327-332
摘 要:[目的] 分析1988~2013年上海市长宁区居民胃癌发病与死亡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上海市长宁区1988~2013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登记资料,以Segi’s世界标准人口计算胃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采用Joinpoint趋势分析软件估计年均变化百分比。进一步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 model),并评估三者效应对胃癌发病和死亡趋势的影响。[结果] 1988~2013年期间,上海市长宁区男女性胃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29.80/10万和15.45/10万;男女性胃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2.80/10万和11.20/10万。男性胃癌发病和死亡率以平均每年3.6%和4.0%的幅度下降;女性以平均每年2.6%和4.1%的幅度下降。APC模型结果提示,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女性胃癌发病风险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男性中高年龄组和早期出生队列者其胃癌发病风险较低,但时期效应对发病风险的影响也没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三者对男女性胃癌死亡风险的影响效应均较小。[结论] 近25年上海市长宁区男女性胃癌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控制年龄和出生队列因素后,时期效应对胃癌发病和死亡风险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