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微创穿刺方法,将特制耐高压球囊送入伤椎,用装有压力显示计的高压注射器,向球囊内缓慢匀速注入造影剂,球囊扩张,从而将被压缩的松质骨向四周挤压,使伤椎膨胀并恢复一定高度,经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确认纠正后凸畸形及恢复高度满意后计量压力与容量,抽出造影剂。将同量含钡拉丝后期骨水泥注入由球囊扩张而产生的空腔内,通过C型臂X线机观察确认骨水泥充满空腔,骨水泥推杆夯压骨水泥直至其完全固化后完成手术。结果19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术后24h内即可下床活动。经X线检查确认压缩骨折的椎体高度恢复理想,术前Cobb角平均为25.8°,术后2d平均10.9°(P〈0.05)。术后随访1~28个月,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方式,无疼痛,伤椎高度维持较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微创穿刺方法,将特制耐高压球囊送入伤椎,用装有压力显示计的高压注射器,向球囊内缓慢匀速注入造影剂,球囊扩张,从而将被压缩的松质骨向四周挤压,使伤椎膨胀并恢复一定高度,经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确认纠正后凸畸形及恢复高度满意后计量压力与容量,抽出造影剂.将同量含钡拉丝后期骨水泥注入由球囊扩张而产生的空腔内,通过C型臂X线机观察确认骨水泥充满空腔,骨水泥推杆夯压骨水泥直至其完全固化后完成手术.结果 19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术后24 h内即可下床活动.经X线检查确认压缩骨折的椎体高度恢复理想,术前Cobb角平均为25.8°,术后2 d平均10.9°(P<0.05).术后随访1~28个月,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方式,无疼痛,伤椎高度维持较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究小肠黏膜下层(SIS)细胞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方法、条件及可行性。方法取20只家兔(6~8周大),于体外分离培养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并标记,最后进行组织工程化血管的自体移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于培养板中合成的支架材料呈现为白色、均匀质地;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可较好附着并植入SIS材料。结论小肠SIS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具有可行性,并具有十分重要的医学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及脱细胞羊膜在促进大鼠皮肤损伤修复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取SD大鼠60只,于每只背部两侧各做一个1.5 cm×1.5 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至深筋膜。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创面采用小肠黏膜下层细胞覆盖,B组创面以双层脱细胞羊膜覆盖,C组创面以等渗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在1~4周时将动物处死并取材,HE染色下观察并计数炎症细胞数,免疫组化SP法染色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结果 1周时,与C组相比,A、B组敷料与缺损创面贴合紧密,与纱布无粘连,更换敷料时创面无渗血。各时间点,A、B组创面组织内炎症因子数均明显低于C组(P均0.05),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周时,A、B组血管内皮细胞数明显高于C组(P均0.05),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及脱细胞羊膜来覆盖皮肤缺损创面,均可减少创面的出血及渗出,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具有加快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双孔腕管镜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63例腕管综合征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行关节镜手术,对照组28例行传统手术。结果术后1个月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但是术后3个月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患者两点分辨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和瘢痕痛的发生,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传统切开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短期效果好于关节镜手术方法,长期效果没有很大区分,术后3个月随访两点辨别觉也没有显著区分,但是传统手术有明显的瘢痕痛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李东风  张恩录  王瑞  谢延平 《河北医药》2011,33(17):2592-2593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结合微波诱导高温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肿瘤的临床比较效果。方法微波组:胸椎转移性恶性肿瘤2例,腰椎转移瘤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症状。经后路行全椎板切除,经椎弓根微波天线插入椎体内,诱导高温灭活15—30min,灭活温度60~85℃,灭活过程中硬膜外冰盐水降温。相邻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多发性椎体转移瘤2例,腰椎体转移瘤2例。均腰背痛剧烈,无明显神经体征。行C臂机椎弓根定位,注入骨水泥。结果8例局部疼痛症状缓解有效率为100%。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四肢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ASIA分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例C级恢复不明显,1例D级恢复至正常。术后随访6~14个月,内固定无松脱及断裂,病变椎体无塌陷,1例腰椎PVP术后局部复发,1例胸椎微波治疗术后10个月内死于原发性胃癌。并发症:PVP术中局部均有不同程度憋胀、疼痛等。但均可耐受,术后可自行缓解。术中发生一过性下肢轻度刺激性疼痛1例,停止穿刺或注射骨水泥结束后恢复。无骨水泥渗漏至椎旁软组织或椎管,患者均未出现脊髓受压症状。2组患者均未有感染、肺栓塞、及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结合微波高温疗法与PVP治疗胸腰椎体转移瘤疼痛效果肯定,微波高温疗法能够去除病灶,减少复发,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效果与适应症及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后椎间隙撑开高度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1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12个月时根据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将患者为3组:A组36例,椎间高度恢复2 mm;B组48例,椎间高度恢复2~4 mm;C组29例,椎间高度恢复4 mm。对3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脊髓损伤及神经症状加重等情况发生。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均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组患者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7%,8%和17%,B组明显低于A组和C组(P均0.05)。结论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中,椎间隙撑开不足及过度撑开均易导致术后轴性症状产生,最适撑开高度应控制在2~4 mm。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前路手术治疗的26例重度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6~115 min,平均83.6 min;术中出血80~510 mL,平均230.3 mL;术中4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经积极治疗后均愈合。患者JOA评分从术前的(6.4±2.1)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时的(12.7±5.0)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3.5±5.3)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至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6.9±27.0)%。随访时间15~40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移位等情况。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入内固定术治疗CSM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Ⅰ期达到彻底减压目的,术中需注意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全椎板减压术后颈髓再次前方受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05月有27例全椎板减压术后前方致压物再次压迫颈髓的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均采用颈前路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55~76岁,平均65.1岁。术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曲度改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9.6±13.3)min,术中出血量(73.8±16.1)mL。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7.6±2.1)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时的(12.1±3.2)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2.7±3.4分,不同时间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7.9±11.3)%。术前颈椎曲度指数为(12.2±3.7)%,术后3天为(14.4±3.9)%及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3±4.0)%,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有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及加压包扎后切口均I期愈合。结论颈前路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的翻修术式,可充分除脊髓前方压迫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能够较好的维持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培养方式作为实验组,将传统平滑肌细胞培养方式作为对照组,通过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分离与培养、种植与拟生态环境下培养以及组织工程化血管的自体移植等步骤,对比分析两组培养出的细胞数量情况。结果实验组培养细胞的数量为(36.42±1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培养细胞的数量(28.16±10.1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技术对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后,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常规培养方法,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