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重型斑秃患者外周血和头皮皮损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斑秃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33例重型斑秃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收集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的表达水平。收集头皮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头皮处IFN-γ、IL-2、IL-4、IL-5、IL-10、IL-12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型斑秃组血清中IFN-γ和IL-1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2、IL-4、IL-10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型斑秃组头皮皮损IFN-γ和IL-1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4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2、IL-5、IL-10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斑秃患者外周血及局部头皮均存在Th1和Th2的免疫失衡,即表现为Th1占优势而Th2抑制。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局部免疫法治疗重型斑秃在国外的使用历史已逾30年,但国内尚未广泛开展,本研究旨在分析该法治疗中国重型斑秃患者的疗效及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对63例斑秃患者进行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治疗。治疗前进行皮肤镜、实验室、病理检查,治疗过程中对血常规、总IgE进行监测并复查部分患者头皮病理。同时检测21名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浓度,并征集正常对照13人,年龄性别与斑秃组相匹配。【结果】 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1.0%,疗效仅与脱发面积成负相关,即面积越小,疗效越好,而与其它临床资料无相关关系。相比有效组,严重副作用组治疗前血清IgE浓度较高。经治疗后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明显增多。患者血清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在治疗前较正常对照高,经治疗后有效组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无差异,而无效组IFN-γ未降低,IL-12水平反而较治疗前升高。Th2 型细胞因子IL-4在无效组治疗前后均高于正常组,IL-10均低于正常组,而在有效组该两种因子治疗前与正常无差异,治疗后升高,且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局部免疫法可用于治疗重型斑秃,疗效较确切,且相对较安全。治疗前进行IgE测定可初步预示治疗过程中炎症反应过强者,而IL-4升高可能提示对局部免疫疗法无效。治疗后有效组Th1 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恢复了原有Th1 与Th2细胞因子的平衡状态,使毛囊从休止期重新进入生长期,达到毛发生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6例斑秃患者进行外用DPCP治疗,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及副作用;并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组织病理活检。结果:斑秃患者DPCP治疗总有效率为56.5%,复发率为23.1%。16.7%患者出现较明显副作用(严重接触性皮炎、白癜风)。副作用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清IgE浓度明显高于有效组患者(P=0.03)。另外,患者年龄、发病年龄、病程、脱发面积、维持治疗浓度、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异位性疾病病史和斑秃家族史、皮损病理改变与DPCP治疗的疗效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外用DPCP治疗斑秃安全性较高,可避免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治愈率也较高。治疗前进行血清IgE测定可提前发现对治疗不耐受患者。  相似文献   
4.
巩毓刚  张斌  章星琪  蔡泽明  西兰  赵莹 《广东医学》2011,(10):1259-1262
目的 观察维生素D受体(VDR)在斑秃患者及正常人毛囊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分别通过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斑片型斑秃患者及12例正常人头皮生长期毛囊中维生素D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斑秃患者不同脱发面积、发病年龄、病程与维生素D受体表达水平高低之间关系.结果 斑秃患者生长期毛囊VDR的mRNA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拔毛癖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镜影像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收集46例拔毛癖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36例患者毛发进行皮肤镜观察并与62例斑秃患者进行比较;对其中5例皮损进行病理活检。结果:46例拔毛癖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88,平均年龄为11.74岁,最常见脱发部位为头顶部。拔毛癖皮肤镜下最常见表现为黑点征(94.44%)和断发(94.44%)。拔毛癖患者病理组织主要表现为退行期毛囊增多、色素管型、毛囊周围出血、毛软化,炎症轻微。结论:皮肤镜是诊断、鉴别诊断拔毛癖的有力工具,组织病理检查则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前国内外尚未见针扎伤皮损皮肤镜征象的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针扎伤皮损的皮肤镜征象,为针扎伤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使用血糖采血针在44例成人手背正常皮肤随机针刺一次,使用皮肤镜连续动态观察针扎皮损第1~5天同一时间点的镜下特征。结果针扎伤皮损的皮肤镜征象主要为中央凹陷,周边呈唇样隆起,早期还可表现为线状出血、红晕、线状裂隙、鳞屑、血痂形成,恢复期表现为血痂大部分脱落,红晕大部分消退,线状裂隙大部分愈合,遗留色素沉着和鳞屑。线状出血、红晕是早期诊断针扎伤的敏感性指标,而特异性指标为中央凹陷和周边唇样隆起。结论临床上可将皮肤镜作为诊断针扎伤的有效手段之一。线状出血、红晕等征象可以作为皮肤镜诊断针扎伤的初筛指标,而中央凹陷、周边唇样隆起是皮肤镜诊断针扎伤的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7.
8.
国际上以二苯环丙烯酮(DPCP)在局部皮损上诱发接触性皮炎治疗重型斑秃应用最广泛,目前已有近30年历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DPCP治疗斑秃的有效率多在50%~60%之间,常见的副作用为局部接触性皮炎,复发率10.6%~68.9%。DPCP治疗斑秃机制不明,目前认为可能是多环节性的,主要包括改变炎症细胞亚群、拮抗Th1免疫反应,重建Th1和Th2的平衡以及引入抑制性T细胞等。本文对有关DPCP局部免疫治疗斑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女性型脱发的临床、实验室结果及皮肤镜表现的特点。方法:对比分析50例女性型脱发患者及20例慢性休止期脱发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和皮肤镜表现,同时采集20例年龄相同、无脱发表现健康女性的头皮皮肤镜表现作为对照。结果:与慢性休止期脱发相比,女性型脱发患者中具有雄激素性脱发家族史者较常见,且其发病年龄较早。≤25岁女性型脱发患者的雄激素性脱发家族史阳性率最高、雌激素水平及E2/T值相对最低;25~40岁女性型脱发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最低;〉40岁女性型脱发患者严重脱发的发生率最高。女性型脱发患者的皮肤镜表现特点如头皮色素沉着、局部无毛征、棕色毛周征、白色毛周征和白点征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遗传因素和低雌激素水平可能参与早发型女性型脱发的发病;低血清铁蛋白可能是中青年人发病的诱因之一;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中老年女性患者出现严重女性型脱发的原因之一。毛周征、头皮色素沉着、局部无毛征和白点征是女性型脱发的常见皮肤镜表现特点,其中白色毛周征不仅是严重脱发的表现,还可能是治疗预后不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毛发是机体健康的外在重要标志之一,涉及毛发的疾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毛囊是生成毛发的器官,由来源于不同胚层的多种细胞组成,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还经历着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周期性循环,是哺乳动物体内惟一终身经历周期性转化的器官。从毛囊的长轴来看,自表皮至皮下组织,毛囊分为永久毛囊和次级毛囊,分水岭在立毛肌的附着点附近。次级毛囊的最下端是毛囊的球囊部,由膨大的上皮成分包绕着呈球状的结缔组织成分即毛乳头(DP),是形成毛干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