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间断性迷走神经刺激(vagusnervestimulation,VNS)控制癫痫的最佳启动时间及其抗痫效果,观察VNS对海人藻酸致痫大鼠皮质电图和海马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成年、健康、体质量220~250g的Wistar大鼠,40g/L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颈部皮下注射海人藻酸(10mg/kg)复制癫痫模型。在癫痫发作前后分别给予大鼠左侧迷走神经间断刺激,用银球电极与金属微电极分别记录皮质电图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①癫痫发作前给予VNS刺激(3.0~4.0mA,33Hz,1ms)50min,皮质电图结果表明可显著降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持续时间,甚至可完全抑制发作(F=27.32,P<0.001)。而癫痫一旦发生再给予上述刺激,则只能降低发作的严重程度,而不能完全阻抑癫痫发作。②当皮下注射海人藻酸诱发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典型的不规则爆发样电活动后,给予上述刺激,CA1区神经元放电频率有所减少,停止VNS60min和120min后,放电频率继续显著下降(F=8.531,P<0.05)。结论:①阻抑海人藻酸致痫模型发作,VNS启动越早,抗痫作用越佳。②间断性VNS对海人藻酸致痫大鼠的抗痫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在大鼠脑缺血预适应(IPC)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复制整体脑缺血预适应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假手术(SI)、缺血预适应或缺血耐受(IT)、外周伤害对照(PNC)、外周伤害耐受(PNT)5组。应用SDS-PAGE、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借助Gel Doc和Versa Doc凝胶成像系统,半定量检测脑躯体感觉皮层、海马组织内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结果经脑IPC后,大鼠躯体感觉皮层和海马组织内p38 MAPK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n=6)。结论大鼠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和海马组织内p38 MAPK可能未以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改变的形式参与脑缺血预适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由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主任吕国蔚教授主编的姊妹篇《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神经生物学》于2000、2002年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学术界欢迎和好评,特在此一并予以介绍。 《医学神经生物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高等医药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第二次印刷。韩济生院士评价该书为"尚无出其右者"并亲自为之作序。该书2001年被教育部定为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直接关系到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果及患者使用的安全性,选择适宜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足实现迷走神经刺激抗痫作用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电刺激参数包括输出电流、波宽、频率、开肩时间、关闭时间、何时启动等在迷走神经刺激拧制癫痫巾的作用。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材料:实验于2000-09/2002-09在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电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6蛤。方法:36只大鼠经海大藻酸复制大鼠癫痫模型,通过采用不同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以大鼠行为学、心电图、皮层电图、海码神经元放电活动为观测指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在控制致痫大鼠中的作用,并从中筛选适宜的刺激参数组合。主要观察指标:①海人藻酸致痫效应。②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及其抗痫效应。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应的观察卡要在痫性发作4h以内。②当波宽为2ms,刺激强度为3—3.5mA,频率为30~35Hz,开启1min,关闭2min时,连续刺激迷走神经50min时,抗痫效果显著,痫性皮层电图的发作时间明显缩短,严重程度显著降低;致痫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暴发性放电频率降低(P〈0.05)。结论:在保证受试者心电活动正常的前提下,能有效控制痫性发作的最小刺激参数绢合为晶适参数组合,日对心脏功能沿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急性重复缺氧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小鼠在密闭缺氧的重复作用下,对缺氧的耐受性逐次递增,第2、3、4、5次的耐受时间分别较第1次增加1.8、2.5、3.0和3.6倍;第4次重复缺氧后的动物在更低氧分压下的存活时间较正常对照动物延长10倍;其氰化钾中毒致死时间较正常动物推迟4倍。腹腔注入缺氧耐受小鼠脑匀浆提取液,可显著延长小鼠在低氧分压下的存活时间,与腹腔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和注入等体积正常小鼠脑匀浆提取液组相比较,分别延长1.8和2.1倍。结果提示,急性重复缺氧,可能使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发生某种可塑的或适应的变化,从而导致动物对缺氧具有非常高的耐受水平;急性重复缺氧小鼠脑中的一种或多种可提取并可通过血脑屏障的水溶性物质可能为该适应变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背景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直接关系到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果及患者使用的安全性,选择适宜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是实现迷走神经刺激抗痫作用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电刺激参数包括输出电流、波宽、频率、开启时间、关闭时间、何时启动等在迷走神经刺激控制癫痫中的作用.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材料实验于2000-09/2002-09在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电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6只.方法36只大鼠经海人藻酸复制大鼠癫痫模型,通过采用不同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以大鼠行为学、心电图、皮层电图、海马神经元放电活动为观测指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在控制致痫大鼠中的作用,并从中筛选适宜的刺激参数组合.主要观察指标①海人藻酸致痫效应.②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及其抗痫效应.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应的观察主要在痫性发作4 h以内.②当波宽为2 ms,刺激强度为3~3.5 mA,频率为30~35 Hz,开启1 min,关闭2 min时,连续刺激迷走神经50 min时,抗痫效果显著,痫性皮层电图的发作时间明显缩短,严重程度显著降低;致痫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暴发性放电频率降低(P<0.05).结论在保证受试者心电活动正常的前提下,能有效控制痫性发作的最小刺激参数组合为最适参数组合,且对心脏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背景:长期反复痫性发作可影响记忆功能以及发生许多意料不到的并发症。如何控制和预防其发作是临床和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目的:应用大鼠癫痫模型,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癫痫的最佳启动时间。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实验对象:Wistar大鼠34只,二级,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应用海人酸(kainic acid,KA)复制大鼠癫痫模型,以大鼠皮质电图(electrocordcographic,ECoG)和行为学为观测指标,在癫痫发作前后分别刺激左侧迷走神经,比较两组迷走神经刺激不同的启动时间对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的影响,确定迷走神经刺激输出的最佳时机。主要观察指标:①海人酸诱发癫痫的潜伏期和持续期。②VNS的启动时间对控制癫痫发作的影响。结果:在癫痫发作前,间断刺激迷走神经50min,可显著降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的持续时间,甚至完全抑制癫痫发作。而发作一旦发生再行该组合刺激,则只能降低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的持续期,而不能完全阻抑癫痫发作。发作前后进行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7.320.P&;lt;0.01)。结论:在癫痫发作前及时启动VNS可以显著提高VNS的抗痫效果,适宜的刺激参数组合是控制癫痫发作的关键,并为其预防发作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背景长期反复痫性发作可影响记忆功能以及发生许多意料不到的并发症.如何控制和预防其发作是临床和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目的应用大鼠癫痫模型,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癫痫的最佳启动时间.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实验对象Wistar大鼠34只,二级,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应用海人酸(kainic acid,KA)复制大鼠癫痫模型,以大鼠皮质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ic,ECoG)和行为学为观测指标,在癫痫发作前后分别刺激左侧迷走神经,比较两组迷走神经刺激不同的启动时间对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的影响,确定迷走神经刺激输出的最佳时机.主要观察指标①海人酸诱发癫痫的潜伏期和持续期.②VNS的启动时间对控制癫痫发作的影响.结果在癫痫发作前,间断刺激迷走神经50 min,可显著降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的持续时间,甚至完全抑制癫痫发作.而发作一旦发生再行该组合刺激,则只能降低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的持续期,而不能完全阻抑癫痫发作.发作前后进行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7.320,P<0.01).结论在癫痫发作前及时启动VNS可以显著提高VNS的抗痫效果,适宜的刺激参数组合是控制癫痫发作的关键,并为其预防发作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在大鼠脑缺血预适应中(IPC)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假手术(SI)、缺血预适应或缺血耐受(IT)、单纯蜜蜂毒(BV)、外周伤害耐受(PNT)5组。应用SDS-PAGE、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借助GelDoc和Versa Doc凝胶成像系统,半定量检测大脑躯体感觉皮层、海马组织内JNK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IPC大鼠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内JNK46KD的磷酸化水平(激活程度)增高(P〈0.05),JNK54KD及海马组织内JNK46KD和JNK54KD的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IPC大鼠躯体感觉皮层JNK46KD蛋白表达量回落(P〈0.05),JNK54KD及海马组织内JNK46KD和JNK54KD的蛋白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躯体感觉皮层内JNK46kDa磷酸化水平的增高及其蛋白表达量的回落可能参与了脑缺血预适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在大鼠脑缺血预适应中(IPC)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假手术(SI)、缺血预适应或缺血耐受(IT)、单纯蜜蜂毒(BV)、外周伤害耐受(PNT)等5组。应用SDS-PAGE、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借助GelDoc和VersaDoc凝胶成像系统,半定量检测脑躯体感觉皮层、海马组织内ERK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经脑IPC大鼠躯体感觉皮层内ERK1的磷酸化水平(激活程度)增高(P〈0.05);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内ERK2及海马组织内ERK1/ERK2的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和海马组织内ERK1/ERK2经脑IPC后蛋白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大脑躯体感觉皮层ERK1磷酸化水平的增高可能参与了脑缺血预适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