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测定4种胱抑素C(CysC)试剂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根据六西格玛(σ)参数为新开展项目初步选择合适的检测系统,再对选出的试剂进行全面评价。方法用患者新鲜混合血清评价4种CysC试剂(A、B、C、D)的不精密度(CV%),通过测定2016年卫计委室间质评CysC项目的5个标本来评价各试剂盒的偏倚(Bias%),通过卫计委室间质评规定的总允许误差(TEa)计算西格玛值和质量目标指数(QGI),绘制西格玛验证图,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再对西格玛值最高的试剂盒进行线性范围验证、干扰实验、临床可报告范围验证和生物参考区间的验证。结果 4种CysC试剂(A、B、C、D)的不精密度分别是6.11%、5.39%、3.13%、3.66%,偏倚分别是4.63%、4.42%、5.38%、1.09%,西格玛水平分别是4.15σ、4.75σ、7.87σ、7.90σ,A、B试剂盒的QGI分别是0.50、0.55。西格玛验证图得出A、B试剂性能为良好水平,C、D试剂性能为世界一流水平。4种试剂中,D试剂的总体性能最好。再对D试剂进行线性范围验证、干扰实验、临床可报告范围验证和生物参考区间的验证,结果均符合说明书的申明及临床的需求。结论西格玛性能验证能直观地反映出不同试剂之间的性能差异,能用于试剂盒的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2.
袁勇  孔凡斌  吉永  高辉 《心脏杂志》2021,33(1):53-5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血脂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就诊的患者共236例,根据超声测量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将入选病例中IMT<1 mm的患者纳入非AS组(共39例),IMT≥1 mm的患者纳入AS组(共197例),抽取入选病例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测定RBP4和TC、TG、HDL-C、LDL-C、APOA1、APOB。应用SPSS17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S组的RBP4、TG和LDL-C均显著升高(P<0.01),HDL-C和APOA1则显著减低(P<0. 01)。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得到AS的独立相关因素是HDL-C、LDL-C、APOA1。Spearman单因素相关分析得出:RBP4与TG、HDL-C和APOA1有相关关系,其中RBP4 与TG成正相关,与HDL-C和APOA1成负相关。回归分析得到RBP4与TG线性回归方程为:RBP4=32.07TG-15.30(P<0.05),复相关系数R=0.745(P<0.05),且RBP4与TG分层回归后复相关系数更高;RBP4与HDL-C和APOA1均是三次方程曲线模型最佳,回归方程分别为:RBP4=?190.84HDL-C3+963.61HDL-C2?1493.03HDL-C+746.06(P<0.05)和RBP4=?342.66APOA13+1571.76APOA12?2372.02APOA1+1212.93(P<0.05),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861(P<0.05)和R=0.670(P<0.0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RBP4与TG有直线分层关系,与HDL-C和APOA1有曲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神经内科门急诊和住院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为脑卒中复发分为初发脑卒中组(127例)和复发脑卒中组(2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测序验证基因型。结果 初发脑卒中组和复发脑卒中组PEAR1基因rs12041331G>A位点GG、GA、AA基因型和G、A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脑卒中组的年龄较初发脑卒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AA基因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有关,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EAR1基因rs12041331G>A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PEAR1基因纯合突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PEAR1基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预...  相似文献   
4.
吉永  胡大春 《医学综述》2009,15(11):1608-1612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基于核酸杂交的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生物传感技术这三大类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使得疾病诊断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向,对这三类检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