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是HBV持续存在的来源,研究ccc DNA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十分重要。ccc DNA的形成途径大致有三种:(1)部分双链的松弛环状DNA(rc DNA)在细胞质中去除负链上的DNA聚合酶蛋白从而形成DP-rc DNA,DP-rc DNA在核转运蛋白的介导下进入细胞核,在核内利用宿主的酶系统完成了ccc DNA的最终形成,DNA聚合酶K(POLK)以及DNA连接酶参与其中。(2)细胞质中的线性双链DNA(dsl-DNA)去除负链上DNA聚合酶后形成DP-dsl DNA,转运入细胞核内以后通过分子内的非同源重组合成ccc DNA,Ku80参与其中。(3)细胞核内DP-rc DNA形成一种末端重复的线性双链DNA(TR-dsl DNA),TR-dsl DNA经非同源重组形成ccc DNA。  相似文献   
2.
目的:预测miR-130b-3p靶基因,并对靶基因的分子功能、生物学进程和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分析,为深入研究糖尿病肾病相关miR-130b-3p的靶基因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NCBI和miRbase数据库检索基因。应用Vector NTI软件进行miR-130b-3p序列分析,应用TargetScan,picTar,RNA22,PITA和miRanda软件预测靶基因,通过DAVID 和KEGG 数据库进行靶基因功能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已知成熟的不同物种miR-130b-3p核酸序列高度保守。靶基因主要富集在核质和细胞溶质,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蛋白绑定和转录因子激活。经典的miR-130b-3p靶基因集合明显富集于KEGG数据库中的TGF-β、AMPK和内吞作用等7个信号转导通路。疾病富集分析与糖尿病高度相关。结论:成功预测miR-130b-3p靶基因,部分靶基因参与的功能及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HCV体外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探讨HCV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方法采用1. 0 MOI HCV病毒颗粒刺激HUVECs,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划痕实验及单核内皮黏附实验评估HCV对HUVECs迁移及黏附能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CV刺激HUVECs炎症因子及内皮损伤因子的表达。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V对HUVECs的生长增殖、细胞凋亡及周期无明显影响(P值均 0. 05)。HCV刺激抑制了HUVECs的迁移能力,而增强其黏附能力。与对照组比较,HCV刺激促进内皮细胞炎症因子IL-6、IL-1β以及趋化因子CXCL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10. 155、-12. 048、-5. 025、-20. 116,P值均0. 05)及蛋白表达增加(F值分别为2541. 739、4806. 490、477. 608、501. 380,P值均0. 001)。HCV刺激导致HUVECs内皮损伤因子内皮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表达上调(t值分别为-4. 530、-4. 497、-7. 692、-7. 449,P值均0. 05)。结论 HCV可以引起内皮细胞炎症改变和功能障碍,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对HepG2.2.15细胞中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RNA)转录以及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吉西他滨处理HepG2.2.15细胞,分别使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内乙肝病毒pgRNA、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肝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吉西他滨作用下HepG2.2.15细胞中与pgRNA转录有关的调控基因肝细胞核因子4α(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4,HNF4α)、P38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环磷酸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1(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REB1)、核转录因子 p65(nuclear factor-kappa B p65,NF-?资b p65)、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alpha,PGC-1α)、叉头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protein O1,FOXO1)、相关调控基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uin 1,SIRT1)、P53 mRNA水平以及pgRNA的表达量,分析这些基因随吉西他滨浓度变化与pgRNA随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找出与pgRNA变化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并使用Western blot在蛋白质水平验证吉西他滨对此基因蛋白质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吉西他滨对HepG2.2.15细胞的生长显示出浓度以及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吉西他滨使细胞凋亡率增高;吉西他滨使细胞更多的细胞停滞在G0G1期,而处于S期细胞比例降低;吉西他滨明显增加HepG2.2.15细胞内乙肝病毒 pgRNA,72 h之内呈现明显的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吉西他滨作用细胞24 h会使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BeAg增加;吉西他滨促进HNF4α mRNA、HNF4α蛋白质表达量增加,且在所检测的与乙肝病毒转录调节有关的基因中,HNF4α mRNA变化趋势与HBV pgRNA变化趋势相关性最高。结论:吉西他滨可在细胞水平促进乙肝病毒pgRNA转录以及乙肝病毒的复制,其机制为通过促进乙肝病毒转录因子HNF4α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黄芪甲苷抑制HBV复制的宿主调控机制。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处理人正常肝细胞(L-02),根据黄芪甲苷浓度的不同,分为0、5、10和20μg/mL 4组。应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化学发光和生化方法检测AFP、ALT、AST和ALP外泌水平,评估黄芪甲苷对正常细胞的影响。用黄芪甲苷处理携带HBV的肝癌细胞Hep3B,应用qPCR方法检测HBV DNA、pgRNA、MTIF2、RPL10基因表达量,ELISA测法检测HBsAg和HBeAg,评估对HBV复制的影响。应用TCGA和GEO数据库结合R语言资料包对RPL10和MTIF2在临床样本中的预后影响进行分析验证。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用于分析比较两组或多组之间的生存差异,进行了time ROC分析以比较RPL10和MTIF2基因的预测准确性和风险评分。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和同一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 Bonferroni方法。结果 20μg/mL组处理24 h和48 h相较未处理组细胞生长活性均显著提高(P值均<...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仍缺乏高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HCV是如何进入肝细胞,如何在肝细胞复制及在肝细胞内持续存在等关键问题尚未清楚。了解HCV的感染机制,有助于为新的抗HCV药物和策略的研发提供思路,相信随着更深入研究的进行,其感染机制会更加明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