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骨质疏松所致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导致老年患者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1]。以往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但病程长、并发症多,临床效果并不显著[2]。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常用的一种微创技术,其疗效显著,我们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PVP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评价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5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7)给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观察组(n=48)给予手术复位+石膏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X线检查结果和Mazur评分。结果对照组的复位固定时间、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的骨痂生长评分、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Lauge-Hansen分型系统,两组患者Ⅱ型骨折的Mazu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型、Ⅳ型骨折的Mazur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Ⅱ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无论是保守疗法还是手术治疗,其远期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对于Ⅲ型、Ⅳ型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LCP)微创治疗不稳定性骨盆损伤中DenisⅡ型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小切口LCP治疗骨盆损伤中的DenisⅡ型骶骨骨折15例,对疗效、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18个月,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复查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盆环明显畸形、骨折不愈合、双下肢不等长。术后发生后侧切口表浅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结论 LCP微创治疗不稳定性骨盆损伤中DenisⅡ型骶骨骨折方法简单、安全、实用,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发生螺旋刀片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10月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35例,女45例;年龄33~93岁(平均77.6岁).骨折按改良Evan分型:ⅠA型2例,ⅠB型9例;ⅡA型12例,ⅡB型15例;Ⅲ型4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d~2周,平均6.7 d.采用髋关节Sanders评分评价术后疗效,分析术后发生螺旋刀片并发症的原因. 结果 58例患者术后获12~29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术后功能采用髋关节Sanders评分评定:优16例,良31例,差6例,失败5例,优良率为81.0%.骨折愈合时间为20~24周,平均22.4周.3例出现螺旋刀片相关严重并发症:螺旋刀片切出进入关节腔2例,螺旋刀片退出伴骨不连1例. 结论 PFNA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骨折复位不佳、螺旋刀片位置欠佳及国产PFNA设计欠缺是发生螺旋刀片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行气消痞中药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障碍疗效及对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行气消痞中药治疗,观察2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GAS、MTL及VIP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及VIP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GAS和MTL水平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气消痞中药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障碍可有效加快肠道功能恢复进程,减轻消化道症状,调节GAS、MTL及VIP水平,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病人分别采用改良Brostrom术和关节镜下韧带增强固定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8月我院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且行手术治疗的病人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病人分为改良Brostrom术组和关节镜组,每组各28例。改良Brostrom术组病人采用改良Brostrom术治疗,关节镜组病人采用关节镜下利用锚钉和缝合带对韧带进行增强固定治疗。两组病人治疗后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及踝关节不稳定发生情况;并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予以FOAS评分系统、FAAM评分系统、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评估两组病人踝关节功能状态以及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复发情况。结果关节镜组的手术时间为(50.91.±8.07)分钟、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4.67±1.36)天,改良Brostrom术组的手术时间(56.76±7.93)分钟、术后下地活动时间(6.35±2.04)天,关节镜组出血量(37.05±8.17)ml,改良Brostrom术组(42.43±6.98)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关节镜组疼痛评分(54.23±5.28)分和(44.63±4.45)分、症状评分分别为(52.53±6.34)分和(47.81±5.22),改良Brostrom术组分别为(66.12±5.29)和(62.19±4.77)分、(62.25±6.23)分和(52.88±4.6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日常活动、活动能力、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术后1年距骨倾斜角为(4.43±1.03)°,距骨前移距离(4.65±1.41)mm,改良Brostrom术组分别为(5.73±1.45)°和(5.68±1.6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人切口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异。改良Brostrom术组踝关节不稳定发生率(14.28%)高于关节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病人,关节镜下韧带增强固定与改良Brostrom术相比,能在减小手术创伤的同时能更好的提高踝关节运动能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稳定性,病人可尽早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角肌入路与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角肌入路组和肩峰下入路组各40例。三角肌入路组患者采用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肩峰下入路组患者采用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三角肌入路组[(65.80±11.51)min vs.(87.41±10.22)min、(7.23±2.10)d vs.(9.71±3.21)d、(68.49±6.60)d vs.(94.39±8.79)d、(89.63±6.92)mL vs.(93.17±7.19)mL,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e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其中肩峰下入路组Neer评分上升幅度显著高于三角肌入路组[(93.17±7.94)分vs.(77.56±10.51)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角肌入路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水平明显高于肩峰下入路组(P<0.05);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三角肌入路组(15.00%,χ~2=3.914,P=0.048)。结论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肩关节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涛  黄伟杰  吴伟  华筠毅  洪成  倪纲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9):796-799,862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34~92岁,平均年龄(76.4±3.4)岁.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ynamic bip screw,DHS)32例,根据Evans-Jen...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作为脊柱外科手术常用方法之一,易引发患者的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通常表现为腰骶椎慢性疼痛、腰背肌无力等~([1])。而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则一定程度避免了FBSS的发生。本研究则主要进行小切口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腰椎融合术中的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