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照组则增加传统磨砂板训练。2组患者磨砂板训练均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运动部分(FMA-UE)、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价量表(MAS)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和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张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UE、MBI、VAS评分分别为(26.27±7.51)分、(78.13±11.62)分和(0.67±0.4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MAS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疼痛程度,其疗效优于传统磨砂板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带状疱疹(HZ)病毒感染的临床免疫特点及物理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 例合并HZ感染的SLE患者,与同期住院的无感染的SLE患者30例比较,观察两组的一般资料,发病前、发病时、治愈后的实验 室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SLE合并HZ组发病前中性粒细胞 绝对值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发病时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亚 群检查指标比较:SLE合并HZ组发病前CD3+百分率升高、CD16+CD56+百分率下降、4/8Ratio计数异常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1),CD8+百分率升高、CD8+计数升高、CD16+CD56+计数下降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CD3+百分率升 高、CD8+百分率升高、CD4+百分率下降、4/8Ratio计数异常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6+CD56+百分率下降、CD8+ 计数升高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愈后CD16+CD56+百分率下降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Z感染的 治疗时间5±1.3 d,治愈率100%,无后遗神经痛发生。结论SLE合并HZ感染存在免疫抑制状态。提示我们在SLE治疗过程中 应加强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抗病毒药物和物理治疗对SLE合并HZ感染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互联网康复平台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感觉障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75例卒中后遗症期伴感觉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信封法分为普通训练组(26例)、手工训练组(26例)、互联网+手工训练组(23例)三组,研究过程中普通训练组脱落2例,手工训练组脱落1例。普通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传统作业训练,手工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手工作业训练,互联网+手工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互联网康复平台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训练和感觉训练,传统作业训练包括木插板、磨砂板、红绿豆分拣训练,手工作业训练包括数字油画、不织布(无纺布)花、丝网花、衍纸画训练;所有患者均训练4周,每周训练5 d,每日2次(上午行常规康复治疗,下午行传统作业训练或手工作业训练或互联网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每次40 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量表(FM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36项简明健康问卷调查(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量表中的生理健康总评(PCS)和心理健康总评(MCS)评分对3组患者的感觉功能、心理状态、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和比较。 结果 普通训练组、手工训练组和互联网+手工训练组三组患者治疗后的FMA-S评分[(13.13±3.21)、(15.08±3.10)和(15.04±2.82)分]、HAMA评分[(9.50±2.25)、(8.24±1.94)和(7.00±2.11)分]、MBI评分[(84.71±12.27)、(91.36±8.14)、(91.22±10.77)分]及PCS评分[(72.16±14.06)、(73.79±12.46)、(73.27±12.38分)]和MCS评分[(60.86±20.32)、(70.88±15.99)、(80.78±11.3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手工训练组和互联网+手工训练组的FMA-S、HAMA和MBI评分均较普通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且互联网+手工训练组HAMA和MCS评分均较手工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互联网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运动频率对RA伴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初诊R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抗CCP抗体)、RA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分)等指标,观察这些临床因素对RA患者的BMD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血清骨代谢指标包括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region of collagen type1,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 pro collagen N-terminal pro peptide,PINP)、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OH)D],通过电话回访RA患者的康复运动情况,分析运动频率对RA伴OP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本组RA伴发OP的发生率为46.67%,BMD的下降以腰椎、股骨颈最明显。BMD的改变与年龄、病程、DAS28评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DAS28评分的升高,BMD降低(P0.05)。骨吸收指标β-CTX在年龄≤65岁组、病程≤0.5年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骨形成指标PINP、OC在年龄≤65岁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在DAS28评分2.6组高于DAS28评分≥2.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伴OP患者中,经常运动组的全身及腰椎BMD、PINP、OC均高于不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INP、OC与经常运动呈正相关(P0.05),β-CTX与抗CCP抗体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身BMD受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影响明显,随着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的提高,全身BMD呈增加趋势。结论 RA伴发OP的发病率高,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疾病的活动、25-(OH)D水平、运动频率相关。RA伴发OP属于高转换型骨代谢异常,在疾病早期、活动期骨破坏和骨形成均加快。运动可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建议临床应重视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的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常规物理治疗、针灸及激素对周围性面神经炎(B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给临床提供最佳治疗建议。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收治的1170例BP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分析不同季节发病、不同年龄发病、不同治疗方法和有无免疫相关并发症间BP病程和总费用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BP病程的相关因素。 结果物理治疗(OR=3.28;95% CI=1.17~9.21)、激素(OR=2.63;95%CI=1.17~5.88)为病程的保护因素,有免疫相关并发症为病程的危险因素(OR=0.30;95%CI=0.10~0.93);针灸治疗时间>1个月的BP患者的病程比不采用针灸治疗的患者长(OR=0.04;95%CI=0.01~0.16);激素联合物理治疗病程最短(P<0.05),治疗费用最低(P<0.01)。 结论早期激素联合物理治疗可缩短BP病程,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