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0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直视法矫治歪鼻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视法矫治歪鼻畸形沈惠英,王瑞萍,王佩华,穆雄铮歪鼻可由外伤或先天性引起,有时伴鼻中隔偏离,常因鼻塞和不美观等原因就治者日益增多,一般矫治效果不太理想,近年来我们应用直视法,手术矫治歪鼻1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7,女5。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利用自行设计的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的疗效.方法 自2007年以来,应用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对50例下颌角肥大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5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术后正、侧面效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仅1例术后发生局部血肿,予以清创处理,恢复良好.结论 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鼻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研究鼻上颌骨复合体的生物力学特性提供基础。方法螺旋CT薄层扫描获取医学数字成像与通讯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数据文件,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并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鼻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用该方法所建立鼻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与实体有很好的相似性,并且操作误差小,建模分辨率高。结论应用DICOM数据计算机辅助建模法是一种快捷、准确、高效的有限元建模方法,该实验所建鼻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精确度高,操作的可重复性好,能为临床研究鼻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生物力学的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颅颌面影像测量作为研究牙、颌、颅面结构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口腔正畸、颌面外科及整形外科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检查诊断、手术辅助设计、术前预测及疗效评价的手段,其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本文就影像测量学的发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面部牵引成骨技术对眼眶周围软、硬组织结构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接受Le Fort III型截骨+中面部牵引成骨术的8例Crouzon综合征患者CT数据,平均年龄11.9岁,实施影像三维重建后,采用眶耳平面(术前)作为测量的基准平面,分别选择眶上点、眶下点、眶内缘点、眶外缘点、眼球前点、眼球后点,以及上、下、内、外四直肌与眼球的附着点作为评估标志,以双侧耳门上点连线作为颅底宽度基准,记录各个主要标志点至耳门上点连线的矢状距(y轴向)、垂直距(z轴向)以及眼球前点、眼球后点的水平间距(x轴向)变化,行配对t检验,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牵引成骨术前后眼球前点的y轴向及z轴向位置并没有显著性变化,但x轴向间距变化为-3.40 mm;眶下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12.24 mm,z轴向平均4.25 mm;眶内缘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10.11 mm,z轴向平均2.80 mm;眶外缘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9.86 mm,z轴向平均2.31mm;下直肌支点移动,y轴向平均3.63mm,z轴向平均2.98mm.其余各标记点未见有临床意义的位移变化.结论 以Le Fort III型截骨为主的面中部牵引成骨技术,可以使Crouzon综合征患者的术后眼眶内、外、下侧壁均出现明显的前、下方移位,而患者的眼球没有显著性的矢状向位置变化,仅呈现轻度的内移、下降和前上方旋转.  相似文献   
6.
Binder综合征又称上颌窦一鼻异常发育,是一种无反咬合的上颌后缩畸形,病因不明[1].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我们收治8例,均采用自体髂骨移植构建鼻支架,充填鼻基底和梨状孔周围矫正面中部凹陷,应用V-Y成形术延长鼻小柱等方法整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总结近20年来颧弓缩窄和下颌角截骨技术的演变及改进,通过比较各种手术方法,探索一套相对安全、有效、易操作的面部轮廓整形技术.方法 自1988年5月至2008年11月,对585例患者行颧弓缩窄术和下颌角截骨术.2002年之前采用文献报道的多种方法对颧弓及下颌角行截骨整形;2002年之后改进了截骨方法,采用楔形截颧骨法及斜形全厚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法行面部轮廓整形.口内切口的颧骨复合体楔形截骨联合耳前颧弓不完全骨折截骨后,可将颧弓向内、向前移位,以达到缩窄中面部的目的 ;采用口内入路的下颌角和下颌下缘的斜彤全厚截骨,于下颌角截骨时,保持去除下颌角和下颌下缘的外板大于内板,以使术后面中下部轮廓较完美.并总结各类方法的手术指征、主要并发症等,比较改进后的楔形截颧骨法及斜形全厚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法较之常规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口内切口入路在颧骨和下颌角整形中有明显的优势.楔形截颧骨法较常规的更有效、可靠.同时,接受斜形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整形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 楔形截颧骨法及斜形全厚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手术是相对安全、有效且易掌握的改良的面部轮廓整形术式.  相似文献   
8.
颅面牵拉成骨胶原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胶原是骨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基质成份 ,本实验探究牵拉成骨过程中胶原生成及演变的机理和规律。方法 运用改良的 Neum an和 L ogan方法对牵拉间隙新骨形成过程中基质胶原总量的变化进行测量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技术 ,在蛋白质水平对 、 型胶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出现作一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 胶原在牵拉后不久即出现 ,早期胶原分泌旺盛 ,牵拉完成后 2周即达正常的 6 7%。牵拉间隙早期新骨中有丰富的 型胶原 ,少量的 型胶原 ;而中、晚期发现大量的 型胶原构成骨小梁的主要基质成份 , 型胶原已很少测出。结论牵拉早期间隙中成纤维细胞分泌 型胶原 ,成骨细胞在此基础上分泌沉积 型胶原 ,同时骨小梁不断钙化、改建 , 型胶原逐步降解 ,最终 型胶原代替 型胶原成为骨基质的主要成份  相似文献   
9.
颅面外科三维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正常颅面结构内在美学规律、研究复杂颅面畸形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整复手术设计方法。方法 建立了颅颌面外科三维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计算机系统 (3DCMFCADS) ,并将系统应用于正常颅面分析和颅面畸形整复手术设计。结果 所建系统整机运行稳定 ,测量分析误差微小 ,精密度最大变异系数仅 1.92 % ,手术模拟设计和构建的移植体或植入体三维模型形态逼真、参数准确。所建系统和方法的优特点表现在 :1可同时显示硬、软组织结构并对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和手术模拟设计。 2可显示颅面立体结构 ;可定性和定量地诊断分析颅面畸形 ;可进行手术模拟并设计移植或植入修复体三维模型。 3可利用国内较普及的 CT扫描机和微型计算机设备开展工作 ,系统操作方法易于为外科医生掌握使用 ,具有临床实用性。 4定量诊断和手术设计的准确性、精密度高 ,且具有客观性。结论  3DCMFCAD系统和方法的建立为颅面畸形形成机制研究、诊断分析、手术设计和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先天性颅面裂隙畸形进行分类和诊断,有利于区分畸形的部位和程度,为手术修复提供指导。方法 用Tessier颅面裂分类的基本方法,对81例先天性颅面裂隙畸形进行分析,再根据畸形发生的部位、性状、CT扫描等临床检查结果,按照受累的范围,选用S(皮肤)、T(皮下组织)、O(颅面骨)等字母组合表示畸形部位和性状,选用阿拉伯数字的大小表示畸形的严重程度,作为Tessier分类的补充。结果 以STO分类法分析81例病例,眶下方畸形以Ⅲ、Ⅳ号裂多见(24.70%),眶上方畸形以IX、X号裂多见(38.27%),各种组织的受累程度并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STO分类法是Tessier分类法的补充,可为颅面裂隙畸形的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