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移动血站,该血站选用国产大客车进行改装,配备了取血装置,医用冰箱,空调,灭菌装置,解决了人们献血难的问题。整体结构合理。投入使用后,证明实用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自1993年12月至2002年1月,我院采用辅酶Q_10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收到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入院后先后经用利多卡因、心律平、乙胺碘呋酮、苯妥英纳等治疗无效后,而采用辅酶Q_10注射液治疗。本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6岁~65岁,  相似文献   
3.
作者介绍了瑞典AK—10血液透析机的漏血探测器检测系统电路原理,以及使用和维修中的体会。 前言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中要注意充实的内容进行探讨,注重长远目标,以使他们全方位发展,能够驾驭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医疗设备.  相似文献   
5.
B型超声诊断宫颈机能不全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宫颈机能不全,非常重视,也作了一些报道。我院于1989年至1992年间应用B型超声诊断宫颈机能不全70例,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989年5月至1992年5月应用B型超声诊断宫颈机能不全70例,均具有两次以上为习惯性流产、早产,最多达四次。患者年龄21~28岁。其中孕16~20周14例;于孕16周时行B超检查并进行各项指标的测量。可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犬颌骨与髂骨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骨向分化能力,为骨移植和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获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组织块培养法和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培养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BMMSCs组);骨髓穿刺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髂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I-BMMSCs组)。取第3代细胞分别进行以下检测:①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抗原标记;②计算克隆形成率;③MTT法检测生长曲线;④骨向诱导和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BSP mRNA表达情况。结果:①J-BMMSCs组和I-BMMSCs组均阳性表达CD44、CD29,阴性表达CD34;②J-BMMSCs组和I-BMMSCs组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4.5±2.3)%和(18.6±1.3)%(P<0.05);③MTT法检测生长曲线显示J-BMMSCs组增殖速度强于I-BMMSCs组(P<0.05);④成骨诱导7 d后,ALP染色结果显示J-BMMSCs组的成骨能力强于I-BMMSCs组;成骨诱导21 d后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显示J-BMMSCs组矿化能力强于I-BMMSCs组;成骨诱导0 d、7 d、14 d后,RT-PCR结果显示J-BMMSCs组各时间点Runx-2和BSP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I-BMMSCs组。结论:J-BMMSCs组增殖及成骨能力均强于I-BMMSCs组。颌骨是骨移植的理想供体位点,颌骨骨髓适于用作组织工程骨的成体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
辅酶Q10治疗频发室性早搏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玉林 《工企医刊》2002,15(6):50-50
自1993年12月至2002年1月,我院采用辅酶Q10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收到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分子影像学中图像分割技术在分子影像学的结果分析、运动分析、三维可视化等后续操作以及图像引导手术、肿瘤放射治疗、治疗评估中重要的应用价值。对近年来用于分子影像学中图像分割的主要方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Snake等)、发展趋势、研究热点以及评估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医用超声探头在超声诊断设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医用超声探头的应用现状,同时从材料工艺、结构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医用超声探头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的构建和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从GFP-SD荧光大鼠体内提取原代骨髓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鉴定后用于体外构建BMMSCs细胞膜片,用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和HE染色对膜片进行形态学检测,并提取膜片RNA用于RT-PCR实验,检测相关促愈合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BMMSCs成功分离、培养和鉴定。体外诱导培养2周后获得白色膜状细胞膜片,并可用机械力刮下。显微观察显示细胞呈长梭形重叠生长,染色显示细胞间紧密连接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RT-PCR结果显示,膜片细胞与正常培养的BMMSCs相比,高表达TGF-β、FGF、VEGF和ColⅠ等细胞因子和蛋白,但在诱导1周和2周时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本方法能够较为稳定的在体外构建BMMSCs膜片,该膜片显著高表达TGF-β等促愈合因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