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几何形态学方法分析比较半侧颜面短小(HFM)畸形患儿下颌骨非病变侧与正常下颌骨的形态差异。 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HFM畸形Ⅱb及Ⅲ型患儿(1岁以下)三维CT数据,以同时期同年龄段16例无颅颌面畸形的儿童下颌骨CT为对照。对CT数据进行抽提三维模型,绘制非病变侧下颌骨水平面及矢状面投影,对投影进行标点,转化为坐标数据导入MorphoJ进行典型变量分析。将非病变侧下颌骨三维模型同正常组下颌骨模型三维叠印,显示患者组非病变侧下颌骨三维形态特点。 结果患者组典型非病变侧典型下颌骨同正常组典型下颌骨三维叠印提示,患者组非病变侧髁突向内偏曲,升支后倾,体部略外展,颏部略向前突。典型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在水平面投影(马氏距离=6.472 9,P<0.001;普氏距离=0.047 7,P=0.026 2)和矢状面投影(马氏距离=6.422 7,P<0.001;普氏距离=0.059 6,P=0.000 6)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水平面投影可见患者组非病变侧颏部向对侧偏斜,颏部与体部交界区弯曲度较大,髁突横轴相对于体部向外旋转;矢状面投影可见患者组非病变侧体部-升支弯曲度减小,髁突沿长轴方向缩短。 结论HFM畸形患儿非病变侧较正常组差异明显,表现为颏部延长、颏部与体部交界区水平弯曲度较大、体部-升支矢状弯曲度减小、髁突横轴相对于体部向外旋、髁突沿长轴方向缩短等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趋化蛋白-2(eosinophil chemotactic protein 2,eotaxin 2)的血清含量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及对照组血清中eotaxin-2的含量。分析血清eotaxin-2含量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分析血清eotaxin-2对结直肠癌的筛查效能。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eotaxin-2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Z=-3.93,P<0.01);血清eotaxin-2含量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均<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瘤体大小无明显关系(P均>0.05);血清eotaxin 2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95% CI为0.639~0.845,P<0.01),诊断敏感性为68.0%,特异性为77.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otaxin-2含量显著升高,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ELFN1-AS1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未予手术和放化疗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癌组,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提取两组研究对象血清总RNA,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lncRNA ELFN1-AS1相对表达水平;分析结直肠癌组lncRNA ELFN1-AS1相对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ELFN1-AS1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清中lncRNA ELFN1-AS1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ncRNA ELFN1-AS1相对表达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肿瘤最大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状态及TNM分期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ncRNA ELFN1-AS1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灵敏度为74.0%,特异度为82.5%。结论血清lncRNA ELFN1-AS1可能成为结直肠癌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hUCMSCs培养上清液(hUCMSC-CM)刺激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采用基质胶小管形成实验检测经hUCMSC-CM作用后的TPC-1细胞对HUVEC血管形成的影响;CCK-8法检测hUCMSC-CM对TPC-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经hUCMSC-CM作用后的TPC-1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UCMSC-CM可显著抑制TPC-1细胞的增殖(P<0.05和P<0.01);经hUCMSC-CM刺激后的TPC-1细胞诱导HUVEC血管形成能力显著下调(P<0.001),且TPC-1细胞中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其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hUCMSC-CM可显著下调TPC-1细胞中VEGF的表达及分泌,抑制TPC-1细胞诱导HUVEC血管形成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常见化疗药物对标记酶免疫分析技术的影响。方法: 将干扰药物烷化剂(环磷酰胺),抗代谢药(阿糖胞苷、氟尿嘧啶、吉西他滨、地西他滨),抗肿瘤抗生素(依托泊苷),抗肿瘤植物成分药(长春新碱、紫杉醇、多西他赛),其他抗肿瘤药(顺铂、奥沙利铂、卡铂、奈达铂、伊立替康),抗肿瘤靶向药(硼替佐米、郝赛汀、培美曲塞二钠)分别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四甲基联苯胺(TMB)反应体系中,用酶标仪测光密度值;同时加入碱性磷酸酶(ALP)+ 3-(2′-螺旋金刚烷)-4-甲氧基-4-(3″-磷酰氧基)苯-1,2-二氧杂环丁烷(AMPPD)反应体系中,用化学发光仪测相对发光强度值。结果: 在HRP酶标反应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硼替佐米、多西他赛、紫杉醇、氟尿嘧啶、依托泊苷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负向干扰(P<0.05或P<0.01),其中,吉西他滨、多西他赛、紫杉醇、氟尿嘧啶、依托泊苷的干扰效应均呈剂量依赖性。在ALP酶标反应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硼替佐米、多西他赛、紫杉醇、依托泊苷、伊立替康、地西他滨、培美曲塞二钠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负向干扰(P<0.05或P<0.01),其中,多西他赛、紫杉醇、伊立替康、地西他滨、培美曲塞二钠的干扰效应均呈剂量依赖性。在两种酶反应体系中,多西他赛和紫杉醇在人体血样药物峰浓度时对HRP和ALP酶活性仍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多西他赛、紫杉醇两种化疗药物对HRP和ALP免疫酶促反应体系存在明显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体外恶性胸/腹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大量培养扩增方法并初步研究其分子表型及功能特征。方法 无菌操作条件下抽取恶性肿瘤患者胸/腹水,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采用γ干扰素(IFN-γ)、抗CD3多克隆抗体OKT3和白细胞介素2(IL-2)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扩增TIL,并记录其细胞形态及扩增速度。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扩增淋巴细胞的分子表型T淋巴细胞亚群中淋巴细胞激活信号分子F7(SLAMF7)、CD45RO、颗粒酶B(GZMB)、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CD57阳性细胞比例,CCK-8法检测其对肿瘤的杀伤能力。结果 在本培养方案中,TIL细胞培养至第26天状态良好,第30天开始增殖速率下降。CD4- CD8+ T细胞及CD8+ CD56+ T细胞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CD4+ CD8- T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CD4+ CD25+ T细胞始终保持低水平状态。与扩增前相比,SLAMF7、...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