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烧伤创面引流淋巴液致炎因子(TNF-α)和抗炎因子(IL-4)水平变化.方法 大鼠单侧后腿(随机)浸于70 ℃热水30 s,造成约4%总体表面积(TBSA)深Ⅱ度烫伤,对侧后腿浸于22 ℃热水30 s,实验分为烧伤腿组(A 组)和对侧未烧伤腿组(B 组);单侧腿烧伤大鼠又称为烧伤组,正常组大鼠未做任何处理,实验分为3 个时间点:烧伤后6 h(10 只)、烧伤后24 h(10 只)、烧伤后72 h(10 只).收集双侧髂总淋巴结输出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及动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NF-α、IL-4 浓度.结果 烧伤后6、24 和72 h 的TNF-α及IL-4 水平,A 组显著高于B组(P <0.05);血浆TNF-α及IL-4 水平,烧伤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烧伤能引起局部引流淋巴液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水平升高,从而影响局部免疫.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插管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将39例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插管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A组18例和B组21例,分别给予经内镜十二指肠营养置管和普通胃管,观察比较两置管成功率、并发症情况、带管时间及堵管、脱管情况.结果A组置管成功率高于B组(P<0.01).认为对于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插管的患者,经内镜十二指肠营养管置放术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胃肠营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胚胎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1年,Burrington发现胚胎皮肤创伤愈合后没有瘢痕组织学表现,首次提出“无瘢痕愈合(scarless healing)”的概念,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无瘢痕愈合机制的研究。无瘢痕的现象只出现在孕期前2/3阶段,之后过渡为少瘢痕期,一般选择研究的无瘢痕期:人孕75~100天,大鼠14~16天,兔21~22天,绵羊60-90天,出生后则瘢痕期。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0岁.10 kV高压电击伤右上肢及枕部,电弧烧伤面颈部、胸部后1 h入院.患者烦躁不安,体温35.7℃,脉搏5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2/86 mm 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兔股动脉、静脉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的微循环血流晕动态变化、光镜下结构的改变及其成活面积,为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组、预构轴型不扩张皮瓣组、单纯预构轴型皮瓣组及无蒂游离皮瓣组,每组4只,前2组股动脉、静脉移位后,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组、预构轴型不扩张皮瓣组分别在肉膜深面置入容量为50 ml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组7 d后开始注水;无蒂游离皮瓣组为对照组,未采取预构及扩张处理.定期对4组皮肤进行微循环血流量检测,并取样进行光镜观察.预构术后52 d,前3组形成以预构股动静脉血管束为蒂的岛状皮瓣,游离皮瓣组则形成无蒂游离皮瓣后均原位缝合,观察其成活面积.结果 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组较其他组微循环血流量增加,成活面积大[(97.54±2.73)%],光镜下改变显著(P<0.05).结论 扩张术能促进预构轴型皮瓣的血管化进程,明显增大预构轴型皮瓣成活面积,增加其移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皮肤感觉神经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炎性介质反应、新血管形成、肉芽增生和愈合后重塑均有重要调控作用,同时创面的组织细胞又能反作用于皮肤感觉神经。对皮肤感觉神经的合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创面的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碘酊棉球填塞法急诊治疗牙龈出血的疗效。方法 :应用饱和2.5%碘酊溶液的棉球,对108例牙龈出血的急诊病例,进行填塞和压迫止血,观察15~30min,评价止血效果。结果:15min控制出血72例,占66.67%;30min控制出血36例,占33.33%。有效率达100%。结论:碘酊棉球填塞法急诊治疗牙龈出血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复发率低,是一种有效的急诊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神经调节与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观察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右侧T9~L1阶段脊神经根切断,制作失神经支配皮肤模型;然后在大鼠背部右侧失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制作直径4cm的深II度烫伤创面,设为模型组,左侧对称正常皮肤制作同样的创面,设为对照组,伤后连续观察创面变化,于7,14,21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和III胶原分泌情况,并计算I/III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探讨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结果与结论:模型组l,III型胶原分泌和I/HI型胶原比值于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O5)。模型组I型胶原分泌与伤后7,14,21d逐渐增3JH(P〈0.05),III型胶原于伤后21d时分泌明显增高(P〈O.05),I/III型胶原比值与伤后21d时明显降低(P〈0.05)。结果证实,创面早期神经支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创面重塑期减轻神经支配可能会改善创面重塑质量。  相似文献   
9.
严重烧(创)伤后肠道细菌、内毒素可经淋巴、血液途径移位,肠集合淋巴结生发中心大量淋巴细胞凋亡[1],提示肠道免疫屏障受损.笔者拟观察细菌经淋巴途径移位最后一个环节--肠系膜淋巴结(MLN)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凋亡情况,以了解肠源性感染时淋巴途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基因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 采集未经治疗的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各20例,应用免疫荧光组化对MCT的表达进行定位,应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MCT主要集中在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柬之间,以瘢痕组织浅层分布较多;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结果显示MCT基因在瘢痕疙瘩中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皮肤(P<0.01),瘢痕疙瘩中MCT基因表达量约为增生性瘢痕的2.5倍,皮肤的5.4倍.结论 MCT在瘢痕的形成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