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锌指基因217(ZNF217)和翻译延伸因子1α(EF1α)在病理性癜痕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瘢痕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ZNF217和EF1α的mR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6±0.397、1.45±0.265、4.49±0.999、5.47±0.808;0.276±0.0211、0.299±0.0150、0.743±0.0509、0.747±0.0377.EF1α的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7±0.469、1.47±0.218、5.10±1.680、5.74±1.920;0.505±0.0371、0.518±0.0153、0.780土0.0369、0.792±0.0290.病理性瘢痕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P<0.0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F1α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与EF1α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ZNF217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通过调节EF1α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而促进瘢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IL-18在正常皮肤和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IL-18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2月到2007年6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10例,增生性瘢痕组织12例,瘢痕疙瘩1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IL-18蛋白及IL-18 mRNA在它们中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结果:IL-18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均有表达,IL-18mRNA和IL-18蛋白在瘢痕疙瘩组和增生性瘢痕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者均低于正常皮肤组(P0.05)。结论:IL-18可能是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phase,MCT)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在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集未经任何治疗的临床诊断为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手术切除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的MCT进行定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半定量研究分析。结果MCT在增生性瘢痕中分布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主要集中在各层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之间,以真皮浅层分布较多;RT-PCR半定量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中MCTmRNA有高表达,而且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中MCT在分布及基因水平半定量表达均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故有理由推论MCT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 eIF4E)、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p-eIF4E)和髓样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和Mel-1的mRNA表达量.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p-eIF4E和Mcl-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80±0.450、1.230±0.230、5.400±0.450、5.460±0.460和0.597±0.060、0.590±0.040、0.694±0.066、0.697±0.022.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p-eIF4E的蛋白质表达量为0.202±0.037、0.216±0.019、0.426±0.026、0.433±0.027.Mcl-1的mRNA及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510±0.660、1.400±0.530、6.650±0.850、7.230±1.530和0.589±0.059、0.660±0.063、0.870±0.118、0.914±0.064.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cl-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癜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磷酸化程度高于正常皮肤和成熟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与Mcl-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eIF4E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磷酸化程度增高,p-eIF4E可能通过调节Mcl-1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而促进癜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基因转录SP1表达水平,研究增生性瘢痕中SP1表达所发生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P1mRNA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样品与内参照物基因组拷贝数的比值为(SP1/GAPDH×100%),增生性瘢痕组为(252.66±145.91)%,正常皮肤组为(3.90±3.45)%,相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32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12例,增生性瘢痕组织12例,正常皮肤24例,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L-32在它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L-32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正常皮肤中表达较强,在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较弱;IL-32mRNA和IL-32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较正常皮肤明显降低(P均<0.05),而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2在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瘢痕中VEGF与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病理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突变型抑癌基因P53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VEGF的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之间VEGF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突变型P53的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之间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与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VEGF与突变型P53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均表达增高,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白介素17(IL-17)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3种组织中IL-17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结果 IL-17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0%、20.0%、82.5%。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显示,与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IL-17蛋白及m RNA表达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疙瘩组织中IL-17的过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瘢痕疙瘩的持续生长中起到一定的作用;IL-17可能是瘢痕疙瘩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整合素β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水平及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整合素β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荧光定量PCR可对皮肤细胞内的整合素β1作较准确的测定,其方法简便且敏感.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中整合素β1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引起瘢痕增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整合素 β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水平及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整合素 β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 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PCR可对皮肤细胞内的整合素 β1作较准确的测定 ,其方法简便且敏感。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中整合素 β1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引起瘢痕增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微纤维蛋白1(FBN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TGF-β1的相关性,探讨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三种组织中FBNI和TGF-β1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FBN1蛋白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研究.结果 FBN1 mRNA在瘢痕疙瘩(0.802±0.116)高于正常皮肤(0.252±0.067)218.25%(P<0.01),增生性瘢痕(0.628±0.144)较正常皮肤增高149.21%(P>0.05).TGF-β1在瘢痕疙瘩较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分别增高200.27%和92.81%(均为P<0.01);FBNI和TGF-β1 mRNA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量呈正性相关(r=0.820,P<0.01).FBN1蛋白主要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皮、毛囊和汗腺的基底膜以及真皮层的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中表达阳性.在真皮层,FBN1蛋白在瘢痕疙瘩(0.117±0.042)表达量较正常皮肤(0.185±0.043)和增生性瘢痕(0.181±0.048)分别减少36.76%和35.36%(均为P<0.01).结论 FBN1在瘢痕疙瘩表达异常,它是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瘢痕相关基因),可能通过参与TGF-β1信号通路的调节影响病理性瘢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增生性瘢痕(H)和瘢痕疙瘩(K)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了解其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斑点杂交分析检测H和K组织中Ⅰ、Ⅲ前胶原及TGFβ1mRNA稳态水平的改变;原位杂交检测TGFβ1mRNA在组织中的空间分布。结果①K和H组织中TGFβ1mRNA稳态水平明显高于N组和S组;②K选择性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强,而H组织中Ⅰ、Ⅲ前胶原mRNA表达均增强。结论TGFβ1在H和K的发病机理中起了重要作用,K和H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3.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基因 …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检测增生性瘢痕(H)和瘢痕疙瘩(K)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了解其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斑点杂交分析检测H和K组织中Ⅰ、Ⅲ前胶原及TGF-β1mRBA稳态水平的改变;原位杂交检测TGF-β1mRNA在组织中的空间分布。结果 ①K和H组织中TGF-β1mRNA稳态水平明显高于N组和S组;②K选择性I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强,而H组织中Ⅰ、Ⅲ前胶原mRNA表达均增强。  相似文献   

14.
病理性瘢痕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分别留取正常皮肤 5例、增生性瘢痕 15例和瘢痕疙瘩 7例组织标本 ,测定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 ,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图像定量分析 ,检测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 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 (2 6 .5 2± 4 .10 )、(84 .10± 1.76 )和 (92 .38± 2 .0 4 )μg/ mg,后两者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m RNA指数分别为 0 .0 9± 0 .2 5、0 .78± 0 .6 3和0 .84± 0 .0 4 ,后两者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结论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纤维化进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Bcl—2和Fas基因在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凋亡基因Fas/Apo-1和抑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例正常皮肤、10例增生性瘢痕及10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Apo-1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Fas蛋白稀释为1∶50;Bcl-2蛋白稀释为1∶40,阴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随机选择五个高倍视野,计算其细胞平均阳性率.结果Bcl-2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阳性率分别为6.78%、38.6%和83.2%.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瘢痕疙瘩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P<0.01).Fas/Apo-1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阳性率分别为78.4%、80.4%和84.4%,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Bcl-2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而对Fas基因介导的凋亡不敏感或凋亡受阻,亦是导致瘢痕过度增生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 ,是创伤后过度愈合反应的结果 ,以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及合成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为特征 ,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基因失调是其中的关键。E2F基因是细胞周期G1向S期过渡的重要调控因子 ,在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和调节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以正常皮肤组织做对照 ,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蛋白的表达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蛋白表达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E2F1蛋白表达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 ,促进瘢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 ,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瘢痕患者的瘢痕疙瘩和3~12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各26例;另取手术剩余的正常成人皮肤组织5例;所有标本用40 g/L甲醛固定,行连续切片,厚4μm,应用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免疫组织染色法染色。同时设正常对照(正常皮肤)、阳性对照(胃癌癌变组织)、阴性对照(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鼠抗人SPARC单克隆一抗浓度为1:200。结果正常成人皮肤中SPARC表达稀少,局限在真皮-表皮交界的乳头真皮,部分靠近基底膜血管和皮肤附件。SPARC在增生性瘢痕的真皮瘢痕组织、皮肤附件中低表达,且早期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无明显强于晚期增生性瘢痕(P>0.05)。在真皮中SPARC呈弥散性散在分布(同增生性瘢痕),阳性信号表达较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SPARC较正常皮肤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SPARC在3~12个月增生性瘢痕中呈低表达,在瘢痕疙瘩中低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