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目前国内文献只对股骨近端骨溶解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尚无定量研究的报告。目的:通过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溶解改变情况。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4-03/2004-03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完成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6例28髋,男14例16髋,女12例12髋。假体类型:改良Moore型骨水泥假体16例17髋为骨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7岁;无骨水泥表面微孔型假体10例11髋为无骨水泥假体组,(下转第192页)平均年龄55岁。术前患者诊断均为创伤性关节炎,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9(20~77)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方面均匹配。方法: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两组患者X射线片灰度值,取相对值,即同一张X射线片分别测髂骨、股骨大转子处l.0~2.0cm2面积上平均灰度值,二者差值代表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的相对值,并定量分析骨密度改变的规律。主要观察指标:术前1周、术后1周、随访期两组患者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结果:26例患者(28髋)随访9个月~10年6个月,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期骨水泥组和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均较术后1(上接第189页)周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骨溶解发生率100%;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随访期平均值72.8(14~130),骨水泥组平均值57.4(9~11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最早发生骨溶解为术后9个月,术后2~4年内骨溶解改变最明显,第6年呈减缓趋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在骨水泥假体和无骨水泥假体都存在,二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冻干骨松质与转染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能否在体内更有效地成骨。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BMSC体外培养扩增,然后用脂质体的方法将VEGF转染入该BMSC,再使其附着于同种异体冻干骨松质,并植入自体肌袋,8周后取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三色法染色观察。结果:8周时可见到转染有VEGF的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组在标本的表面有软骨和骨质形成,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组在标本的表面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出现,并有类骨质形成,而单纯植入冻干骨松质组仅有大量纤维包裹。结论:转染有VEGF的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具有较好成骨活性,优于单纯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原位分离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治疗四肢成骨肉瘤功能学结果。方法从手术技术、肢体关节功能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此方法临床应用后肢体关节功能学结果。结果平均随访4.9年。16例术后8个月~2年内因肿瘤转移死亡。72例存活,生存率为74%。72例肢体成骨肉瘤存活者中,5例因局部复发截肢,3例局部复发行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融合术治愈。72例肢体关节功能,优良50例,可7例(包括3例大段异体骨融合术患者),5例佩戴义肢患者功能为差。优良率为70%。结论该法治疗后肢体关节功能优良,优良率70%,方法创新、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结合实践介绍了在创伤骨科临床课件制作中三维动画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了该技术在临床教学中的诸多优势,并探讨了三维动画技术在骨科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内皮素 (Endothelin,ET) A型受体 (ETA)反义寡核苷酸 (Oligonucleotide,OGN)对内皮细胞 (En-dothelial cells,ECs)条件培养液 (ECCM)刺激的人大隐静脉 (hum an saphenous vein,HSV)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 ooth m uscle cells,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 HSV的 ECs和 VSMCs。收集 ECCM,分别用正常的 DMEM(Dulbecco’s Mod Ified Eagle medium )、含 ET- 1的 DMEM、ECCM和加入 Phophoramidon(ET- 1转化酶抑制剂 )的 ECCM培养 VSMCs。以放射免疫法测定 ECs培养基中 ET- 1水平 ;分别采用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法和四唑盐 (MTT)比色实验检测 ETA 蛋白表达和细胞的增殖。结果 :ETA- OGN(15 μm ol/L)以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ETA 表达。 12~ 4 8h HSV的 ECs培养上清液 ET- 1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 ,4 8h达到高峰。 ECCM显著刺激 VSMCs增殖 (P<0 .0 1) ,ET- 1能够模拟 ECCM的促增殖作用。在 ECCM中加入 Phosphorimidon,不能使 ECCM的促增殖效应消失 (P<0 .0 5 )。ETA- OGN(15 μm ol/L)对无血清正常的 DMEM培养基培养的 VSMCs增殖没有显著影响 ,但显著抑制 ECCM和 ET- 1的促增殖作用 (P<0 .0 1vs ECCM)。结论 :ECs通过分泌包括 ET- 1在内的多种因子促进 VSMCs增殖 ,其中 ET- 1发挥主要的作用。 E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治疗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伴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选择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6月,对16例胫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合并骨缺损骨外露的患者,采用病灶清除,骨质缺损较多行Ⅰ期或Ⅱ期植骨,外固定支架固定,分别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内外侧头联合肌皮瓣、腓肠肌内或外侧头肌瓣加植皮,术后常规滴注引流进行治疗。男14例,女2例,年龄17~59岁。皮瓣面积6 cm×4 cm~18 cm×9 cm。结果随访6~24月,全部转移皮瓣一期存活。Ⅰ期植骨2例,Ⅱ期植骨4例1,例慢性骨髓炎复发,植骨失败,经3次清创后感染治愈;其余病例感染均未复发,植骨愈合好,植骨愈合时间3.4~6.7月,平均4.6个月。结论腓肠肌肌皮瓣具有血供丰富、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以及不牺牲重要血管等特点。治疗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既可以改善病灶局部血液循环、又可以进行创面覆盖,同时还可以进行滴注引流,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费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利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进行修复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1例足跟周围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病变局部扩大切除后,在肿瘤边界完整切除的基础上,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进行修复。结果 11例均获随访,时间10个月~6年。转移皮瓣均成活,外形满意,感觉恢复,足及足趾活动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软组织中小面积缺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2009年10月28日出版的《临床医师肿瘤杂志》(CA CancerJ Clin)上刊载了一篇关于环境因素与癌症关系的综述,题为“美国癌症协会关于环境因素和癌症的观点”。我们对该论文进行研读后,就一种环境致癌物TCDD的生物性特点、危害性以及加强防范意识等方面提出了补充观点,得到了作者认可。我们撰写的Letter于2010年1月8日发表在《CA Cancer J Clin))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yclin D1 shRNA(short hairpin RNA)对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Cyclin D1 shRNA表达载体,稳定转染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检测Cyclin D1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骨肉瘤细胞Cyclin D1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CCK-8检测干涉Cyclin D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稳定转染Cyclin D1 shRNA载体后骨肉瘤细胞的Cyclin 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被明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骨肉瘤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P<0.05).同时,细胞发生G0/1期阻滞,G1/S期比例增加(P<0.01).结论:Cyclin D1 shRNA载体可下调目的基因的表达,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细胞SOSP-9607的增殖,发生G1/S期阻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盆、髋臼骨折21例(其中骨盆骨折14例,髋臼骨折7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4例双柱骨折及4例前柱加后半横行骨折患者附加外侧切口。结果21例手术时间为85~200min,平均118min;术中失血量为270—1360mL,平均420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全部患者随访10—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7—3.9个月,平均2.9个月。参照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16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90.48%。根据Matta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3例,良5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0%。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具有切口小、解剖清晰、固定操作简单等优点,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